488658
post:488658

关于古诗教学的一些思考

  • 发布时间:2016-06-20 09:47
  • 作者:许方玉
  • 点击量:

有人说过,小学语文最难啃的骨头有几块,一块是习作,一块是古诗。今天,能静下心来思考古诗该如何教?这源于5月份刚刚上完的一节《古诗两首》公开课。
思考一:“读”是古诗教学的根本。
 想起一个小故事: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于是他们又决定将高度再加高到30米。没想到隔天袋鼠又跑到外面来,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管理员犯的错误是“本末倒置”,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
由此联想到古诗文教学的根本。古诗教学最根本的策略应该是“读”,离开读,古诗教学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回想这节《古诗两首》一课,其中有两首需重点赏读的古诗,教学的第一步首先指导学生读好古诗。读的字正腔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古诗应有的节奏和韵律,这是学古诗的根本。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指读、齐读、小组读、范读等方式一遍又一遍地指导学生读。当然“读”要顺应学情,如同剥笋层层深入,不可违反学习的规律。大体分四个层次:初读,字正腔圆,读准读通;再读,有板有眼,读出节奏;悟读,有滋有味,读出诗意;诵读,有声有色,读出诗境。
思考二:教古诗应该解释全诗吗?
   以往在教一首诗的时候,我往往喜欢让孩子先把诗句读通、读熟。接下来,会让学生参考诗句中的关键词,或者给学生提供一些关键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释理解诗意,然后让学生汇报,把古诗的意思说清楚。如果学生说的结结巴巴,我会继续让学生说清楚,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让不同的学生说,直到说清楚,说正确。表面上看,经过一节课的学习之后,学生确实能弄懂古诗的意思了,就这么一遍一遍的说,学生能不懂吗?即使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经过课上好学生的带领,几乎也能掌握古诗的意思了,至少考试没有问题了。诸如像:解释某一加点字词的意思。这样的题目,学生一般会信手拈来。可是,转念一想,这样指导学习古诗的方法究竟好吗?是否早已经破坏了古诗原本的意境和美感,让学古诗变得十分机械、生硬,缺少许多美感,学生学得很是枯燥。
   确实如此,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会冲淡诗句的神韵,课堂索然无味,大量充斥的人文开掘,课堂虽激情飞扬,却冲垮了诗句的语言根基。意象是诗的关键,意境是诗的灵魂。古诗教学要善于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句,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文”“言”共生,这些滋味,只有通过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悟读,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的时候,我意在让学生先感受这首诗歌的整体画面,让学生读完整首诗后说说:你的眼前看到了怎样的西湖图景?学生对整首诗歌有了整体的感知,画面感也在头脑中逐渐形成。接下来,在教学时,我抓住了诗中特别妙的几个字,如“乱”、“忽”等字,进一步带领学生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透过诗中的字,想象诗歌的画面,听闻画面中的声音,体会诗人对西湖雨的深情怀念,再通过画面的前后对比,引领学生感受西湖雨的变幻之景,这样一来,诗歌所呈现的意境没有被破坏,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在儿童的心里就扎根了。
磨完这课,我恍然大悟。原来教古诗和教其他文体的文章一样,同样要凸显语文课姓“语”的特点。在古诗教学的课堂上同样要进行扎实的文字训练,理直气壮地炼字、炼词和炼句,开展语言文字实践,感受古代文人表情达意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一点我要铭记,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继续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