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一月份的区优质课赛课到有幸参加市里面的赛课,这一个月一直在和绘本阅读为伍,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历练的过程,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从初稿到最后的定稿,从大框架到小细节,前后大约修改了十次左右。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些修改,我在思考这其中删去了什么,保留了什么,增添了什么,最终为学生又带来了什么。
文本解读:One Day 是《跟上兔子》丛书中的一本,面向三年级学生,属于起始阶段的绘本阅读,介绍的是主人公Danny小朋友平凡而美好的一天。通过与学生一起读故事,体验故事,制作读书卡达成对绘本故事细节的理解并体验过程性阅读的乐趣。学生通过绘本阅读体会日月交替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形成快乐地对待每一天美好生活的积极情感态度。
一、删减“知识点”,让学生聚焦故事本身
也许是平时的课内教学多了,拿到任何一个篇章故事,第一件事就是先看这篇故事中有哪些生字词,哪些语法点,哪些是有可能阻碍学生阅读的“拦路虎”。所以在第一次拿到这本故事的时候,也不禁犯了这样的“职业病”。
先把所有的生词挑出来,比如“Come to work, it’s my turn,what a nice day,breakfast, hurry up”等等。第一感觉是,“哇,这个故事真难”,我该怎么处理这些生词呢?于是我把每个我觉得学生不理解的词都提炼出来,通过创设情境,做动作等形式带学生读。但是效果却甚微,学生不仅不能很好的掌握,也使得完整的故事被肢解地指令破碎。绘本故事有一个特点,里面会有一些重复性地、相似的语言。比如这个故事中,关于Danny一天的活动就有“It’s time for breakfast. It’s time for school. It’s time to go home. It’s time to say goodbye. It’s time to read. It’s time for bed”。可是在我眼中,这些就是整齐的句式啊,挑出两句给学生示范一下,剩下的自己阅读找出来,然后读一读。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个美丽的绘本故事就着呢被我简单粗暴的解决了。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大概只学会如何寻找句式一样的句子吧……推翻重来。
在修改后的版本中,弱化词句知识点,而聚焦在故事本身,学生通过自读、讨论等一系列活动理解故事情节。
【教学片断】
T:You know Mr Sun, Miss Moon and Danny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story.Let’s greet to them.
S:Good morning, Mr Sun. Good evening, Miss Moon.
T:Look at Danny. He is sleeping. Let’s wake up him,OK?
S:Wake up, Danny. Wake up, Danny.
T:Oh, he is still sleeping. Don’t worry. Look, who’s coming?
S:Mr Sun.
T:What does Mr Sun say?
S:Good morning, Danny.
T:Wow, Danny gets up. And he says”Good morning, Mr Sun.”
So we know First Danny gets up in the morning .And then what does he do?Please read Page 11-19, you can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
【片断分析】
通过学生自己再次翻阅绘本讨论书中主要人物,明确故事主人公。接着利用PPT上丹尼睡着的图片引出第10页上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丹尼在早晨首先起床,接着再次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聚焦Danny一天的主要活动,自己阅读11-19页,找一找丹尼这一天还做了什么事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学习语言。与第一版相比,少了对于“It’s time to/for…”的强调,而是通过学生反馈丹尼一天活动的时候,自然过渡“It’s time for school. It’s time to go home.”,学生在自然而然中理解故事。
二、增加“移动板书”,让学生体验“One Day”
在前几个版本中,一节课上完黑板上留下的就是一个标题和早中晚三个时间,以及在这三个时间丹尼做的事情。板书只是一种静态的呈现。学生很难从板书中有形象上对于故事的理解。
修改后的版本在板书上增添了白天和黑夜,用图片的形式增添了丹尼在白天和晚上分别的活动。之所以称作“移动的板书”,是因为板书上的内容是随着学生的自读、理解,生生间的讨论,师生间的合作而充实完成的,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有学生上来摆放丹尼的活动时并没有按照时间的顺序摆放的,其他同学会根据故事中的情节,上来帮助他再重新摆放。同时,也因为最后把黑夜的那一半转动过来就和白天的一半形成了完整的一天,当学生看到这一幕时,情不自禁地说到“啊,这是丹尼的一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理解解决了在上开开始时教师提出的问题“你知道one day的含义吗?”虽然刚开始,在读整个故事前,也有学生猜到标题的含义,但也有不少同学是不明白的,有说“星期一”,也有说“上午”的。与其让教师揭开这个谜团,不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更能让他们印象深刻。
三、保留“读书卡”,让学生自主阅读
“读书卡”是从一开始就设计,并且保留到最后的一个环节,但是在细节上面会有一些改动。下面用两张图来直观呈现:
对比前后两次的读书卡,可以发现有两个细节的不同,一个是让学生翻阅绘本后找出所有的角色,一个是找出主要角色。第二个细节是把找时间变成了情节。这些变更都是从阅读的特性出发,学生在阅读后最想了解的就是人物、情节。与其牵领着学生去了解故事情节,不如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讨论的方式去探索。而且“时间”只是情节的一个划分而已,相比起情节来说涉及面就比较窄了。最后在情感提升的基础上选出自己喜爱的角色最终完成读书卡,加深对绘本故事的理解。
孩子对外在世界的认识,是从整体来掌握感觉,而非由细部思考分析的。这种特质使小孩在情境中,很少冷眼旁观,经常全情投入地参与。在与大人共读绘本时,他们不仅在听一则他人的故事,他们会与故事中的角色合而为一,亲历其境地体验这段故事。
绘本为小孩提供丰富的体验,体验到的感受经过时间沉淀,便会慢慢化为知识和智能。在阅读之后,大人应避免说教,希望孩子能立竿见影的明白某些道理。我们应把看书、听故事的主权还给孩子,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