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633
post:488633

保护学生的节外生枝(周艳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6-06-16 15:17
  • 作者:周艳
  • 点击量:

 今天我们对百以内的减法进行了复习,让孩子们举一个退位减法的例子具体说一说怎样算的,其中朱子轩上台来给大家讲解72-46的计算方法,他用的是竖式计算,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算式,说得很清楚。正当我认为这里没有问题,要继续下一个环节时。李广威又举手了,他又有什么问题呢?我心里暗想。

“我想问一下,2减6不够为什么要从十位借呢。2减6就等于负4啊。可以算出得数的,我们到大学的时候就知道2减6等于负4了。”

看得出来,这个小家伙懂的东西还真多。

本来是很顺利的可以继续的,谁知这小子半路杀出个陈咬金,就此过去还是让他说说自己的疑惑和想法呢?此时我把目光投向了孩子们,从孩子们的反应我感觉他们对这个问题还是心存疑问的:那下面怎么算啊?如果能在这里讲一讲,也许会对他们的思考有所促进。于是我决定还是在这里稍留片刻,把这个问题说一说,接着我就让李广威开始介绍自己的想法。

“我的意思是,72-26,把十位和个位分开来算”。

按照他的意思,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板书:把72分成——70和2,26分成——20和6。

“先算2-6等于?”

“负4”。下面有好几个同学喊了出来。

“负4怎么写啊?”我故做疑问。

“就是-4。”

按照要求我把“-4”记在了2-6的下面。

接着追问:“负4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就是少了4个,差4个的意思。”李广威接茬说到。

“哦,差4个,我们就记下-4。”在他说的基础上我重复了一遍。

“再算什么呢?”

“70-40=30”学生齐答。显然十位上的计算对他们并不是个问题。

“接下来我们怎么算?”

“我们把十位上得到的30,和个位上得到的-4,两部分合起来,就是26了。”

“30和负4合起来怎么会是26的呢?”大多数孩子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困惑,毕竟他们并没有学过负数的加减法。

看样子,李广威自己也很难把自己的想法解释清楚。

 结果是一样的,看来这样计算应该是有道理的,但是对于没有见过的计算,作为孩子,好奇心驱使他们非常想弄清这是怎么回事。

 “你们自己先想一想呢?”我并没有一下子揭晓答案。我还是想试探一下在强烈的求知欲的激励下,孩子的潜能究竟有多大的可挖空间。

问题一出,下面的同学就开始三五成群的自由讨论起来,这样的交流不是老师的指令,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实际需要,他们需要通过和别人的对话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哪怕不能走到终点,那也会在探索的道路上彼此激励着有所前进。

讨论了一会,有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负4就是还差4个,就要从30里面把差的4个拿掉。”一个孩子说。

“他意思就是从30里面再去掉4个”另一个孩子帮他解释。

“对。”下面和他们想法一致的孩子肯定着。

“30和负4合起来,就是从30里面再去掉4,所以得数还是26。”最后我在孩子们发言的基础上又说了一遍。

“噢,就是方法不同,结果是一样的。”有的孩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和我们以前学的不退位减法是一样的,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然后合起来。”更有善于联系的孩子已经发现了两者的相通之处。

“真有意思。”隐隐中听到下面孩子情不自禁地真情流露。

看看手表,剩下的时间只能做1/3的练习了。尽管这里耽误了一点时间,但是从李广威满足的眼神,和大多数孩子兴奋的表情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他们对学习浓厚的兴趣以及自己解决问题后满满的自信。

这段驶向未知轨道的旅程也许对巩固计算技能没有起到直接作用,但我相信这段学习历程却对每个孩子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在这里,他们感受到的是学习的乐趣,每个孩子都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思考,每个人都会有所收获的。对提问的孩子而言,他的问题得到了老师的关注,他的质疑引发了一部分孩子的思考,激活了大家的思维。对于听的孩子而言,他们也在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去思考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对此都有自己不同的收获。“节外生枝”的一段教学过程,看似与教学内容并无直接联系,保护的却是孩子创新的心智,奇妙的愿景。

也许用这段时间来做几到计算题更为实际,对巩固相应的计算技能更为有效,但代价是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或着是延迟处理。其实孩子的好奇心保持的时间是很短暂的,他们的灵感和学习热情更是需要我们悉心呵护的。面对孩子的质疑是“视而不见,课后讨论”,还是接纳生成,体现的正是教师对学生权利的尊重以及积极保护孩子积极性和自信心的态度。更是体现了一名教师对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孩子的“添乱”应该是被我们所允许的,从发展的角度上说,这是孩子的“权利”。课堂之所以是充满活力的,就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课堂上我们应该接纳生成,接纳学生的质疑,这是给孩子提供诞生精彩观念的机会,这些机会的提供和保证,可以促使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探索。这正是我们国家课程改革所倡导和建构的课程文化。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是虚空、玄妙的,可以很实在很具体,比如保护孩子奇怪的念头、异常的想象、不合常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都是创新的绿芽,也是创新的前奏,它们可以促使学生新观念的诞生。在创新精神的引领下,学生们会行动起来,探索起来,尝试起来,这样的实践过程,将会培养学生充满思维含量的实践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的价值吗?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教会学生如何有效的思考,想象,提问,创造,使学习成为一种令人兴奋不已的美好体验,一种能够并且也应该持续一生的体验。让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享受学习,当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永远追求。也是教学的本质回归。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形成。作为教师,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学生敢于思考不寻常的事物时,或者敢于采取新的有创造性的方法时,某些“最好”的思考才会产生,最好的老师不仅是出色的课堂管理者,更应该是学生灵感的源泉。学校应该成为唤醒学生灵感的地方,一个点燃学习热情之火的地方,我们要做的是能够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之火,这火焰一经点燃,便将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