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593
post:488593

由一节语文家常课谈提高课堂效率

  • 发布时间:2017-01-06 09:57
  • 作者:刘淑洁
  • 点击量:

向着目标,少走弯路
                                  ——由一节语文家常课谈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课堂效率”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又是一个让我们不得不去重视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花的时间很多,可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呢?我认为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学情定好正确、恰当的教学目标,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较快较好地达到学习目标,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前几天学生们刚学了一首首小诗《乡下孩子》。备课时,我想:作为诗歌,除了低年级孩子该有的学习目标:识字、写字以外,本课的学习目标还有: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诗歌、展开想象模仿诗歌进行说话练习。
介于这样的思考,我在教学《乡下孩子》时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检查预习,读准生字词、读通诗歌。
揭示课题后我请几个孩子按段落读课文,其他孩子做小老师仔细听,检查他们的朗读情况,孩子们在相互的表扬、建议、提醒中较快地掌握了本课生字的读音。通过“我给大家讲生字”的形式组织孩子们交流了本课生字的识记方法,对课文中左右结构和半包围结构的生字的书写要点进行了指导、对“野”“皮”这两个笔顺易错的字进行了提醒与训练。
诗歌句中的朗读停顿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于是我采用范读的方式,让学生一边听一边在课本上画上停顿符号,然后学着老师的样子再读一读诗歌。学生们练读时,我在教室转了几圈,他们基本都正确掌握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解决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教在难处,不仅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增强学习效果。)
二、体会幼时乡下孩子的快乐,理解“欢唱的黄鹂”的含义。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孩子们回忆小时候躺在妈妈怀里做过哪些事情、是什么感觉?这样贴近他们情感体验的话题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连接了他们的生活与诗歌描写的生活,一下子激发起他们交流的兴趣。有孩子回忆了自己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情景、有孩子分享了在妈妈怀里唱歌、听故事的幸福,有孩子讲在妈妈怀里抓妈妈头发的趣事,还有孩子说躺在妈妈怀里睡觉感觉妈妈身上有股香香的味道,那是妈妈才有的味道……待孩子们兴致勃勃交流好,我总结说:“是啊,乡下孩子就和你们一样,躺在妈妈怀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像欢唱的黄鹂一样开心、一样幸福,带着这样的幸福,我们来读好这一句。”在这一环节,孩子们轻松而深刻地理解了比喻句的意思,体会了诗歌的情感并通过生动的朗读表达出来。
(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自身情感体验进行文本的解读和理解,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概括乡下趣事,感受乡下生活之乐。
在学完第一段后,我卖了一个关子:“如果说我们幼时的快乐和乡下孩子差不多的话,那长大后的乡下孩子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呢?小诗中用几件趣事写出了特属于乡下孩子的快乐,看看谁能快速找出来?如果能用三个字概括一下就更好啦!”
根据学生的概括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捉蝴蝶、含草叶、挖野菜、逮小鱼。不得不说,学生们的精确概括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可见有时我们认为的难题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未必是个难题。既然他们都能找出趣事,那接下来只要让他们体会到这趣事体现出来的“乐”就可以了,我觉得这部分不需要多讲,让他们自己去读、去说、去创作更好。于是,让他们选择诗歌中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一件趣事谈一谈乡下孩子的“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诗句续写:“______________,逗乐了调皮的小狗。_______________,引来了贪吃的公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学生的想象、创作,深化了他们对诗歌的理解。
   (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从全局着眼,用和文章主题相关的统领问题贯穿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对文本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提高他们提取信息、概括、表达的能力。)
四、回顾诗歌内容,读出诗歌之味。
学完诗歌后,如果只是让学生一起齐读诗歌,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不高,于是我采用了小组赛读的形式进行了诵读,带动作表演读、配乐读等几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让学生的读一次好过一次,达到了提升阅读力的目标,也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的,效果很好。
(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灵活运用竞赛等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度。)
写到这里,感觉谈得比较琐碎,缺乏深入地思考、严谨的逻辑条理。
提高课堂的效率对于老师而言是个挑战与考验,要求我在平时教学的不断实践、积累、反思与总结。
目前课堂低效的原因有哪些?怎样精确制定教学目标?有哪些高效合理的学习方式?高效课堂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哪些深远的影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深入研究与思考,努力让自己离期望的“高效课堂”越来越近,在教学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