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把书上的场景图换成了自己班教室的一张照片,学生看了以后觉得特别的亲切,接着,我问学生我们的教室里都有些什么?学生纷纷举手介绍。由于是自己非常熟悉的地方,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欲望,一下子就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教室里的物品比数学书上的物品多,学生找到了这么多物体,也为下一个环节:找物体表面的面积以及比较这些面积的大小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用游戏引入概念,化抽象为直观
在学生认识完物体表面的面积以后,我设计了一个涂颜色的小游戏。我要求学生拿出老师事先发的图形纸:有的学生拿到的是一个角的图形,有的学生拿到的是一个稍大的三角形,有的学生拿到的是一个稍小的三角形,我让学生用水彩笔把这个图形涂满。结果有3、4个拿到角的学生根本没有动笔,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涂,学生告诉我说因为这个图形差一条边,没有封死,所以不好涂,正中我的下怀,我接着往下说:“你的意思是图形没有像三角形那样围起来,是吗?”学生回答说是的,接着我又举起2个涂好的三角形(一大一小)问:“那像这样围成的平面图形有大小吗?”学生回答说有。
三、重视动手操作、培养主动探究
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书上只有1个例题,我在教授例题时把踏分成了两个层次:先是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略比正方形长一点点)学生无法用肉眼判断谁大谁小,于是产生了动手的欲望,结果他们很快找到了重叠的方法,比出了大小,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接着,我又出示了第二组图形(一个细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用眼睛看、用重叠的方法,都不能直接比出结果,结果学生找到老师给他们提供的另一个图形,用这个图形分别去量长方形和正方形,很快也比出了结果。
所有的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都是在学生产生疑问之后,在强烈的动手欲望的驱使下,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获得了正确的答案,相信学生对于这样得来的知识,印象会更加的深刻。
四、问题和反思
我感觉这节课首先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太容易掌握,关键是如果是前面的概念讲的很细的话,那么后面的练习就来不及做,没有亮点,如果要做后面的练习的话,那么前面的概念就要稍微快一些,但是对于一些空间思维能力不太好的学生,就会学的不够扎实,所以最后我还是选择把前面的知识点讲的细致一些,把做不完的练习放在了第2节课来解决。而老师本身就要求思路很清晰,否则孩子的思路就会显得很凌乱,在这些点上我做的还不够好,是需要后面再改进的,而且我一直想把这节课用白板课件做一下,尝试一下,也许效果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