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543
post:488543

程媛媛反思一

  • 发布时间:2017-01-10 11:19
  • 作者:程媛媛
  • 点击量:

探索什么?
1.       学生需要怎样的探索?
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需不需要教师事先的铺垫。这样的铺垫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呢?“怎样求如图所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一个有着较大思维“自由度”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表现出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这种表现与传统教学中的大多数的步调一致是有出入的。没有教师的“复习铺垫”和蕴涵其中的暗示,学生是真正沿着自己的思维方向去“逼近”真理。这一倡导要求教师学会“解放”学生,将学生由按命令完成任务的“操作工”解放成为现实问题的“探索者”。亦或是说,如果我们过多地在铺垫中渗透“转化”的操作技巧,学生最真实的想法——用邻边相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被暴露,可能会成为一些孩子脑中抹不去的疑惑而长期存在。
因此,认为过多过泛的教学铺垫会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单一,不能真实地暴露学生在学生活动中的思维。教师有可能发现不了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会“想当然”的按自己的教学设计来“教”书。进一步,我们需要的是能让学生主动而积极参与问题解决全过程的探索,在探索中多一点活动的余地,真正去操作,亲自投入,能表现自我。即使没有成功,在看别人展示他的探索成果时,也能在思想上投入,对照自己的操作过程,反省自己的探索得失。
2.       教师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该做什么?
教师在学生探索时要科学的组织学生的活动,合理的安排时间,甚至作为一名“小组成员”参与学生的活动。其实,学生在面对问题,认真思考时会有“心求通而未通”的心理,教师的一个肯定或是私下的一个问题,为学生的探索提供了一个“绞手架”,让孩子能坚定自己的信念,继续沿预定的方向思考下去。学生的探索有了初步的成果以后,教师还要组织讨论与交流。本节课中的“初次讨论”和“深入讨论”以及“实验求证”的过程,反映出教师在组织学生反馈时,要做到始终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运用对话、讨论、启发的方式有效的重组信息,帮助学生克服认识中的偏差,让学生的聚合到主题含义上来,让学生个性化、独特的理解与普遍性规律相统一。也体现了教师的帮助作用和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意识。
上一篇:程媛媛反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