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雁
“金子”,这个词我们班的孩子一点也不陌生,因为在一开始讲到作文的时候,教师就和孩子说过,怎样挖自己生活中的“金子”(写作素材)。其实,这些“金子”就在我们自己的身边,就看你会不会留心、能不能找到了。因此,三班的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挖金子”,学到这课的时候,也更能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了。
文中的第一自然段看起来非常普通,就像是在介绍背景情况一样,其实里面暗藏了玄机。通过思考,聪明的孩子们发现了其中奥秘!一个孩子说:“这段里说的事情好像是谣言之类的话。”教师立刻追问,你怎么知道的?你能从文章中找到证据吗?孩子们立刻纷纷举手,他们找到了“听说”、“无意中”等词语。孩子们激动地解释道,只是“听说”,就是没有亲眼见到,那么就没有说服力。而且是无意中发现的,至于是谁发现的、怎么发现的、在哪里发现的、什么时候发现的……这些一系列的问题都没有说清楚,足以见得,这个说法很有可能的谣言。孩子们真棒!
就算是谣言,也会有人相信的,而且是发现了金子,相信的人就更多了,于是大家都“蜂拥而至”。什么叫“蜂拥而至”?吴建成很形象地解释了这个词语:就是像蜜蜂一样,一大群一大群地到一个地方去。
因为是听信了谣言去的,会有结果吗?答案不言而喻。
教师问孩子,文中的主人彼得在萨文河畔只是挖金子吗?他还做了什么事?孩子们简洁地归纳了答案:淘金、种花。
教师又问孩子们,通过朗读课文,彼得无论是淘金还是种花,都是怎样的?在做这两件事的时候,他都有着怎样的态度?聪明的孩子们立刻从文中找到了答案:
淘金——埋头苦干
种花——全心培育(全部精力)
教师把这种精神归纳为两个词:辛勤劳动、坚持不懈。
淘金失败了。彼得并没有像其他淘金者那样“扫兴离去”,而是“不甘心落空”,于是留下来继续淘金。六个月后依然一无所获。此时他的心情怎样呢?孩子们安静了,有的还在轻轻地叹气,我猜孩子们一定多多少少体会到了彼得的失望与无奈。
可是,转机出现了。看到被大雨冲刷平整的土地和刚长出来的绿茸茸的小草,彼得若有所悟。此处是一个教学难点,彼得是怎样若有所悟的?他又悟出了一些什么呢?针对第五自然段的话,孩子们通过不断的朗读试图挖掘出其中的深层含义。原文如下:
“这里没找到金子,”彼得若有所悟,“但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人们一定会买些花来装扮自己的客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的……”
首先是四大组分别朗读,接下来是教师范读。彼得一开始的思索是比较平静的,接着发现了“土地肥沃”这一有利条件,然后就逐渐变得激动起来,发现了生财之道!于是,教师趁势让孩子进行了口头填空:
(虽然)这里没找到金子,(但是)这块土地很肥沃。
(因为)这块土地很肥沃,(所以)我可以用来种花。
(因为)我种的花美丽,(所以)人们一定会买些花来装扮自己的客厅。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的……
班级中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在通过了自己的思考后为大家把线索整理出来了:
土地肥沃——种花——人们买花——成功
彼得为什么会成功呢?此时,教师抛出了这个问题。一开始,孩子们只是在课文中苦苦地找答案。教师提示大家用与第13课《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相似思维进行思考。不出三秒,“小树林”出现了,孩子们都豁然开朗,心中的答案一下子明了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
在课文的最后,彼得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在彼得的话里,出现了两处“金”,他们分别是什么呢?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思考给出了很妙的答案:
真金——财富、发财的方法
金子——财富
是的,“金子”就在我们的身边。希望孩子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一双善于实践双手,把自己身边的“金子”都挖出来哦!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