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nd time, Culture time& Cartoon time教学研讨反思
诸蕾 南师大附小
教学设计是教师基于对一节课教材的理解及学生学情的把握的基础上,高度凝练地反馈自己教学理念的载体。江苏教材改版之后,大多数老师会将Sound time, Culture time& Cartoon time作为第三课时进行教学,那么如何在前两课时的教学基础之上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相对独立的版块,又凸显课时之间的递进是我们本次骨干班第三课时小组研究的课题。
今天的示范课及研讨让我深深地被老师们的教学热情和智慧所感动。我想用几个词来概括老师们设计的课:
1 丰腴
因为这一课时里有文化板块,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之一。所以老师们都用了各种方法来充实这一板块的内容。有的老师用绘本补充Thanksgiving的知识,有的老师用图片加叙述的方式补充春节的知识,还有老师用电子邮件的形式补充两个国外节日,并用信息差的活动操练本单元的目标句型。更欣赏张泉老师的做法,在扩充了节日文化后,让学生做海报反馈,把拓展的权利交给了学生。
2 精细
这三个板块的处理均可以看出老师们教学设计的精细。有抓住语音版块难点,进行长短音归类区分的,有在文化板块,抓住very important和the most important的区别来比较Thanksgiving和Christmas的,也有抓住卡通板块Bobby得到红包这个情节,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压岁钱的。
但是对于这一课时的设计,我也有几个疑问:
1 是否一定要设计串联各版块的主线?
教学高年级时间越长,越来越体会到,孩子们已经很成熟,对于我们设计的比较牵强的主线,学生丝毫进入不了所谓的情境,感觉是老师自我陶醉而已。所以我的理解是如果没有比较合理的串联主线,不要刻意地追求形式,只要每个版块处理扎实,整堂课有逻辑性,训练有层次性就可以。
2 是否一定要细致处理每个知识点?
每单元都有教学重难点,每个版块在单元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我认为切不可用力过猛,将每个细节都作为重点来教授。例如,Cartoon time就是一个富有趣味的小故事,它不同于Story time,所以我认为有老师运用mind map就显得教授过度,也就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3 一定要在课的最后设计巩固本单元目标句型的综合活动吗?
我认为也未必。例如:在与张泉老师备课的时候我们讨论了,在了解了Thanksgiving之后,可以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感恩节计划。我们后来都认为,如果这样设计,一,学生没有一定的生活环境,想不出合理又切实际的计划。二,这样的训练和第一第二课时的内容又相当地雷同。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去看,反而显得梯度不够,层次不明。所以就改为强化感恩节的文化,让学生做海报的活动。
综上所述,教无定法。作为教师,自己在整合一个单元四课时时,只要能够注意各有侧重,层层递进即可,不用处处强调,全是重点反而就没有重点。所以我们更希望看到无痕的课堂教学设计,即所谓不为设计,赢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