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319
post:488319

《恰利利恰利》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6-06-16 17:43
  • 作者:张可
  • 点击量:

《恰利利恰利》教学反思

一、乐曲分析

    《恰利利恰利》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民歌,歌名来自于印尼语的衬词。歌曲形象地描绘了印尼农家人在田间劳动时的热闹景象。歌曲氛围5句,两部分,除了第二部分是回声式的合唱、节奏有些变化外,其余的节奏均为ti li li ti ti ti ti ta,虽然节奏型相同,当时却给人纯朴欢快的感觉。第二部分分为两个声部,第二声部先唱,第一声部是第一声部节奏的浓缩与模仿,以回声的角度将第一声部的音量调至弱处理,使人感到意犹未尽。

二、我的设计

在课堂开始时,由伴奏导入新课,让学生跟歌曲伴奏跳起来,以律动方式,在最短的时间让所有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音乐学习状态,并在无形中给学生创造歌曲听觉环境。然后进入回声练习阶段,练习回声时创设情境,以大山喊话为教学导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唱出回声来。如“原声:你好么——?(回声:你好么——?)”紧接着直接进行回声部分音高音长练习,以柯尔文手势辅助教学。这一部分通过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多次练习,为整首乐曲较长开好头。

第二部分是歌词与节奏练习,我先设计了一段印尼风景人文的介绍,由几张印尼图片与配音组成,最后一张图片定格在农民伯伯劳动的照片上,引入这首歌曲的中心思想。请几位同学试着做劳动的动作,在做动作的同时,请其他同学用“嘿~~”伴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乐曲情绪,也将二拍子的强弱在呐喊中体现出来。紧接我加入念歌词,让学生一边呐喊一边听歌词内容。了解歌词后,将最后需要的合作的动作在这一环节先准备好,做拍手拍腿的动作,后称为“伴奏队伍”。

第三部分请学生熟悉旋律,在这里依然以合作方式体现。集体练声后,选出四位学生分别唱dolremifa四个音,我先唱sssms,生唱f m r,每一句依次进行下去,依次让学生判断:有几句?哪一句有区别?以及旋律线条的走向。全班跟图谱唱旋律并提醒第三句的变化。最后加上歌词与回声部分一起喝成。

最后以安格隆的演奏视频导入,让学生也用打击乐器一起合作。将学生分为歌唱兼伴奏组,表演组和打击乐器组。让学生明白分工明确获得成功并体会劳动的快乐。

三、我的反思

我认为整堂课在设计上,活动比较丰富,没有让学生停下来,一直在跟老师思考,唱,动。并由很多音乐小活动或小游戏组成,学生会觉得课堂一环接着一环。律动教学一直贯穿课堂,以动静结合的方式一直抓住学生的兴趣。比如“伴奏组”的拍手拍腿,在读歌词后加入,在最后合唱时再次加入,两部分之间都是唱的部分。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的基本功有所提高,声音与钢琴技巧也有一定的提高,在领唱时能做到准确示范。

但是,多次的磨课下来,我也总结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教师的语言,在语言上还需精准简练,有时会国语啰嗦,一个问题重复好几遍,生怕学生听不见。其次课堂中环节较多,而环节与环节之间的斑块性过强,有时板块的链接仅仅是一句话,会让人没有顺序感。再次,之前组内讨论时有讨论到知识结构难易程度的递进关系,如可以尝试先让学生做打击乐的合作,在进行旋律接龙合作的部分。最后,就是作品是否被深度分析,如作品的演唱风格是否与设计的活动完全相符等等。

    整个磨课的过程,两位师父帮助和教研员的评课对我有很大帮助,这也是我以后课堂需要注意加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