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刚才孩子们的课堂活动,从旁观者的角度讲,我很羡慕,因为我从小就有这样的一个梦;作为一名案例的设计者,我深深地体会到,这是辛苦的;但作为一名投身STEM教育教学的小学科学老师,我是幸福的!因为我从小就在心里装载的梦,终于开始启航了
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是科学教学方面的专家,关于什么是STEM,为什么要做STEM都有一定的了解。我就不一一赘述,我只想说的是,美国早在十年前就开始做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曾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学制改革试点学校、首批省级重点小学、首批省级实验小学,是全国百所名牌小学之一、全国文教先进单位。学校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均被公认为是一所师资力量雄厚、校风严谨笃实、学生全面发展、科研成果显著的学校。近年来,我校科学教育工作一方面秉承斯霞老师怀大爱心做小事情的爱的教育理念,扎根课堂教育教学;另一方面开始与国际接轨,重点开展了机器人、做中学等特色项目。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成为了江苏省首批STEM教育实验校,成为了星光项目基地学校、南京市做中学实验校、马上又将是南京市创客联盟校。。。。。。
实际上,在被批准成为STEM实验校之前,我校就有了这方面的预期,有意识地注意到学科和教师融合的问题,而确认成为第一批实验校之后,我校更是立即组成了以一把手余颖校长为带头人,校领导参与,多学科骨干、老中青合力的一个强大的STEM团队:
项目成员及架构(ppt略讲)
(一)成立项目团队
成立时间:2015年12月
(二)团队成员名单
组长:余颖校长
副组长:赵筠副校、徐斌副校、姜玲、陈明
组员:科学:刘飞、高琦、洪晓苗、刘佳、胡颖
信息:林涛、孙权、郭静
数学:於小丽
校外专家:南京市教研室信息教研员王少峰老师
区科学教研员冯凌老师
玄武区信息中心章伟主任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系李骏扬博士
资深机器人活动指导教练章志纲老师
资深机器人活动指导教练李洪建老师
从以上名单不难发现,我们有余颖校长亲自带队,校领导和中层领导积极介入,我们有科学、信息、数学、班主任的积极融合,我们还有强大的校外力量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在这样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下,我们开始了具有南师大附小特色的STEM项目设计——南师附小爱创客STEM教育课程。
我们初步设想在未来的五年内逐步自上而下开设覆盖所有年级和班级的STEM课程及活动内容:
(一)培养目标
1. 注重孩子的创意。
2. 普惠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创造思维与实践的魅力;
3. 给予学生足够的试错的机会,要让学生学会制作与创造,表达与展示;
4. 让学生从教育的消费者向教育创造者的进行转变,完成真正意义上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顶层设计
Stem“爱”创客教育
|
STEM
“爱”创客
课程建设
|
STEM
“爱”创客
空间建设
|
STEM
“爱”创客
教师团队
|
STEM
“爱”创客
学生成果
|
STEM
“爱”创客
外部资源
|
1. 课程建设
1) 设计框架:由点带面,全面推动stem教学,以创新团队为特色,以全面推进为普及三个层面课程:普及型课程、创新型课程、创客型课程。
2) 课程落实初步思路:
Ø 每个年级每次活动5周,一年可以惠及6个年级,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队项目。
Ø 针对面上的孩子设计STEM课程,可以对班级的配置,和目前的科学课程安排进行统筹。
Ø STEM提高课程,针对STEM方面特别有兴趣的同学组建STEM兴趣小组。
Ø 最后,是全校STEM工程挑战赛。
在这样的思维引导下,我们第一次试点的六年级《降落伞》课程诞生了。
研究问题来源于生活,这是科学问题的起源。降落伞在苏教版科学五年级有过初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基础;我国又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降落伞在救灾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现实的环境;降落伞的研究本身从易到难有着极大的跨度,符合学生的潜力发挥;专业点明确,便于进行研究,是学生喜爱的话题。综上所述,我们选择了这个主题进行实践。
为什么安排六年级?从学业紧张度、学生的知识技能层次、认知度、团队合作等方面综合考量,我们觉得首次开展实践,六年级比较合适。
用什么时间?我们将六年级的所有科学课并在了周三和周四的下午,用整个下午的时间进行STEM的互动。
怎么开?STEM课程的教学方法有独立式、嵌入式和整合式三种,相对而言大家比较推崇的是整合式教学,但实际上三种方式各有优缺点,更何况STEM是一种劣构的教学,不同专业的老师在其中多少会受到自身专业的影响,所以我们第一课进行大班基础教学,认识课堂要求、安全守则、团队守则,学会简单地关于降落伞的要点,并团队合作设计、制作、测试、展示一个降落伞,于过程中体验和掌握STEM研究的过程,最后进行汇报。
第二三节课开展跑班式的教学活动,9位老师分别开展各自的专项主题研究活动,学生通过网上报名的方式进行课程预约。选择他们需要进行研习的专题课程。这些专题课程老师采用半独立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最大化让学生从课程中得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当然,两次课的时间,学生只能选择两个主题,其他的内容就需要团队通过其他的方法进行学习,这也就要求团队在选课的时候要慎重,要选择最需要的课程。其实在这里我们曾经很纠结,我们可以让学生个人选课而不是小组选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这样不利于团队凝聚力的形成,而小组的集体选课容易出现学习范围过窄的情况,在课之后我们进行了反思,也有了一些想法,将会在下次的活动中进行改进和实验。
第四次课,我们将完全由学生来进行数据的综合分析、设计、制作、测试和展示答辩。正如同各位老师刚才看到的那样,只有在充分的积累之后,学生才能真正有所得,有所突破。同时,为了能够更符合实际的环境,我们专门制作了这样的一个降落伞释放台,让降落伞的释放基本上同静态环境释放一致,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尝试动态释放或负压释放的方法,这些更加吸引孩子研究的方式方法,我们将会在之后的实践中加入进来。
最后,为了能够量化我们每一个孩子的进步,我们还特地请东大李骏扬博士帮助我们设计了基于微信的在线评价量表,有了这个评分系统,我们所有孩子的成绩潜力以及提升都能一目了然。(介绍并现场演示)
六年级的STEM测试已经告一段落,从设计到现在的总结阶段,这半年的尝试,我有着深深地体会,首先就是累。真的很累,我们要设计整个活动的过程,要参考有关的专业理论和各种数据,要设计好每一课的流程,要准备好所有的材料,要制作所有与之相关的设备,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课余时间完成的。
其次,我严重地感受到我自己的不足。举个例子,李博士在设计这个在线评价系统的时候,我就发现我完全的无能为力!我们需要培训和学习!我们参与了市里“保卫薯片”的培训实践,我们参与了区里“空气动力小车”“自制乐器”“木工体验”、“小小纸张大力士”、“纸飞机”等多个STEM实践培训;我们还参加了上海、常州等地举办的STEM专业培训等,但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机会,还需要更多的专业指导,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学习、交流和反思,只有我们更加专业,才能让附小的STEM教育更加专业。
第三,这个项目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觉得,能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研究中,就是有价值;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会基于项目的多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有价值;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变化,就是有价值!价值不是表演,不是比赛,不是分数,是什么?我只想说促进思维方法比拿证书更重要!培养面向未来所应该具备的一些能力比到处比赛更重要!团队合作,共同学习更重要!
我们这一步走的很粗浅,我们还将认真地进行反思总结,深化设计,提高效能,争取让学生有更大的提升;同样,这一步我们走的很振奋,我们发现学生爱STEM,如同我们爱学生一样,会付出所有的精力,所以,我的梦,我们南师大附小STEM人的STEM梦,已经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