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6-06-18 20:30
-
作者:张薇
- 点击量:
诗意的引领——让心灵走向丰富
——评孝陵卫中心小学《江雪》
孝陵卫中心小学的《江雪》设计,将教学重点放在以画解诗,以读促悟,感受古诗的意境。结合诗人生平感悟诗人“孤”、“独”的心境,带领学生感悟“诗中画”、“诗中事”、“诗中情”、“诗外诗”,也带领读者经历了一次走进诗歌意境和人物精神世界的熏陶。
一、 想象“凄清雪景”,描画诗歌背景
中国古典诗词言简意丰,非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学生只有通过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的画面,才能走进一个几遭打击几度浮沉、孤寂愤怨但仍孤傲、不屈服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对话。教学中教师紧扣关键词,较好地借助微视频,引导学生理解、想象画面,并进行写话练习,同桌交流,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帮助感悟古诗的人文内涵。画面在头脑中,背景在想象里,氛围在学生心中!这样的画面想象与写作训练相结合实质上是一种悟,一种个性化的、多元化的“悟”,一种整体的、直接的“悟”,一种形象性的、情感性的“悟”!
二、了解“万般孤寂”,建构情感基调
一首好诗是可以多元解读的,正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又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才会有多样的解释,也正因为此,古诗才会回味无穷。本课的微视频中“体悟诗情”这一处较好地向学生诠释了这一点。柳宗元当时的各种处境通过文字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对诗人地了解更近一步,充分营造了感悟诗情的空间,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沉浸在诗文中,去感受这个老渔翁冒着罕见的大雪独自垂钓,他想诉说什么?通过逐段朗读诗人的这些材料,真切地了解诗人借诗句诉说自己遭受的打击、困苦的生活和母亲去世的悲伤。透过这番诉说再次引导学生结合柳宗元的生平资料学习、探究、交流,从而进一步体会诗人此时孤独、困苦、苦闷、悲愤、寂寞的心境。学生在对诗人事迹的了解中也被自己的“初步理解”带进了诗歌的清冷、孤寂的意境中,这份朦胧的“感知”,为学生在下面的环节中真正走进意境定下了基调。之后引入背景介绍,进入历史规定情景进行解读,从而把感悟的触角伸向作者的心灵世界。完成了从“风景画”到“人物画”的感知、体验。这样一种思维习惯的形成是可贵的。
三、拓展“他山之石”,演绎渔翁之魂
诗中渔翁是否除了“孤独、困苦、苦闷、悲愤、寂寞”就没有其他的情感?为了让学生能够领会到诗中渔父更丰盈更坚定的内心,再次出示资料,引领学生发掘背后“孤傲、坚强、抗争、不屈、信念”。 通过比较,生成新的矛盾,提升欣赏的层次。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鉴赏的方法,了解社会上站在不同立场和角度对《江雪》这首诗的品鉴,开阔学生的事业,老师又不失时机的补充了古今中外文学鉴赏家对这首诗、对柳宗元描绘的老渔翁形象做了深入研究,发表了不同的见解,让学生通过一首诗,走近一位诗人,感悟一种情怀。把语文学大、学厚、学广。至此,学生经历好几种转换:生活中的江雪到作家笔下的江雪——“世界”向“作者”的转换;结合背景材料体会表现出思想感情——“作者”向“文本”的转换;拓展别人的意见—— “文本”向“读者”的转换。同时学生在“文字语言”和“文化心理”之间、“共识层面”和“纵深层面”之间、“原初意象”和“艺术意象”之间激活、打通。正是因为完成了多次“转换”,学生逐渐建构起“渔翁”的文化解读。
此外,补充的微课视频,画质清晰,画面优美,色彩和谐,分别就“‘蓑笠’的认识与理解”、“一二句诗的想象描绘”、“诗歌背景的补白悟情”加以阐释,就一节课的常规教学内容来看,难点的把握是准确的,突破也是有效地,达到支持学生学习,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在领略感悟诗中渔翁丰厚的内心世界的同时,我们也觉得此课还有一些可商榷之处:
1、 学案目的要明确。学习任务单中“学习任务”(学与教的过程)似乎仅是一份教案的改编,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把握的要点,要求提出得不够明确,学习任务应该指向学生学习的过程,表述上也应更清晰地让学生明确学习思路。所以,每一步骤的表述应该从学生的学习任务方面入手,应该呈现的是一份学案,而不是教案。学习单最后应该有一个提升的环节,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完整。
2、 视频制作更精细。微视频的某些方面还要更加精致一点,比如微视频第一部分课只出现配乐和文字,教师的泛读可当场进行;第一板块出示古诗时候,背景的重影文字起到了干扰学生识字的负面作用,不清晰,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不妥;微视频第四部分文字叙述是否能够配以相关情境图片,图文并茂更能让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