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学科的“同课异构”
——以《美丽的黄昏》一课为例的分析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
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方式,在当下各个学科中都很流行,听课的老师可以通过观摩、对比这些课的设计,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多角度的合作、探讨,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发展课堂教学有很大意义。
12月初,玄武区小学音乐基于“新三学”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全区老师共同观摩、学习了由我校音乐教研组长尹润萍老师和理工大实小的陆雅雯老师执教的两节《美丽的黄昏》。这节课也正是我在十月中旬去省里赛课的课题,观摩了两位新老教师的课,让我对小学音乐课教学及轮唱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同课异构,“异”在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第一要素”。教师在备课之前,首先定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再研究教学内容的重点 、难点进行思考,设计课堂教学。歌曲《美丽的黄昏》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学唱曲目,一首四三拍的欧美歌曲,由三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六个小节,歌曲短小而优美,描绘了一幅欧美地区黄昏、教堂、钟声的景色,给人雅致、休闲的感觉。总体看来,三位老师都将这首作品作为一个轮唱歌曲展开教学,目标设置为二部或三部轮唱。乍看目标相同,细细分析却大相径庭。
理工大实小的陆老师的课堂唯美恬静,歌曲教学之前通过一小节一小节模仿的方式训练学生合作轮唱的能力,渐渐的达到了教学目标——二部轮唱。由于时间有限,最后陆老师加入了学生的演唱,让学生体验了三个声部的效果。
同样以轮唱作为教学目标的尹老师更注重对音乐中“模仿与传递”的诠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歌曲中的节奏对位、音高关系、色彩层次、情感气息等等,给在场的听课老师带来了新鲜的感受。
而我的课与前两位相比,目标更偏重学生对音乐意境的感受和对歌曲的旋律、乐句关系和音准的掌握,淡化了轮唱这一演唱形式的体验。
二.同课异构,“异”在方法
同样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老师可以上出千百种不重样的课,这是教学中的“殊途同归”。随着音乐“新课标”的修订,近年来,老师们不断努力构思设计更新颖、更有趣的教学环节来吸引学生,课堂活动越来越丰富,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但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平衡课堂教学设计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呢?是不是越丰富的活动就对达成教学目标更有效呢?
我执教的美丽的黄昏,用了图片欣赏、游戏合作、律动感受等教学方法,第一部分:我让孩子闭眼聆听钢琴弹奏的“小星星”旋律,并调整学生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模仿天上的星星,在宁静的情境中初步感受三拍子。然后通过“星星与钟声的对话”让学生尝试合作二声部。第二部分:学唱旋律, “小星星跳跃到了五线谱上,你能唱一唱吗?”。歌曲中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是模进的关系,所以通过“小星星”的可爱形象,我让孩子在唱旋律的同时寻找了乐句之间、小节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这样的识谱教学更加清晰了乐曲的结构,初步体验了轮唱中的纵向和声关系。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学唱歌曲和轮唱合作。在这一部分我认为陆老师和尹老师的方法更值得我学习和研究。
尹老师的课,打破轮唱教学的常规思路:先学习歌曲,再分组按节拍加入。她的课从一开始就是动作模仿,然后让学生围成6个圆圈,传递动作,这一游戏需要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去观察前一组同学的动作。从动作的模仿延伸到音乐中旋律演唱的模仿,尹老师转化了普通合唱教学的手段,充分地让学生体验“轮”的形式,即是模仿与传递。第二个亮点是“色彩的体验”,老师在学生抽屉里藏了由浅至深三种颜色的玻璃纸片,通过透明玻璃纸看到的外面世界也染上了颜色。尹老师运用“联觉”的体验,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也是可以有颜色的,学生马上在歌唱情感和强弱表现上的做出变化,如此巧妙睿智的构思,令现场听课老师为之感叹。
陆老师的课也用到了“模仿”的方式,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为“轮唱”的学习,我认为陆老师很自然巧妙地进行了三层铺垫。第一层:动作的模仿,将歌曲中的三个乐句分别设计了三种不同抚摸大自然的方式,从肢体语言的角度(无声)进行模仿,比演唱(有声)要简单的多,由于没有听觉上的干扰,学生掌握三种动作以后,一组组加入律动,初步体验了“卡农”。 第二层:音阶练声,美好的歌声是学生表达对音乐的理解的最直接的方式,声音的训练在当下的音乐教学中容易被忽视,很多老师注重活动的设计,却淡化了基础训练,在合唱教学中,音准和音色的统一尤其重要,陆老师没有吝啬时间,最简介的方式带学生模唱音阶,半音模进连声,并注意提示学生歌唱的状态和音准的控制,为后面的歌唱做好了准备。第三层:卡农游戏,陆老师最初在PPT上出示一个小节(两个音)让学生跟随,尝试卡农,然后按小节递增,增加难度,像“垒宝塔”一层层完成了乐句的轮唱。
三.同课异构,“异”在风格
每个老师都会在教学中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老教师有沉着冷静、大气稳健等优势,新教师有新教师的清新动感、幽默风趣。在《美丽的黄昏》这节课上,尹老师注重课堂的高效,体现出一位经验颇丰的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从语言、手势、眼神中向学生传递了不同的讯息和指令;陆老师的课注重评价,及时的鼓励的语言给了孩子们充足的自信参与到合作中;而我,在师傅谢老师的影响下,也越发注意用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用优雅的动作感染学生。研究表示,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性格养成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青年教师应当不断自我认识、自我探究,不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每位老师在教学上都有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这种追求可能是长远的追求,也可以是每一节课的追求。教师在教学中的侧重点不同,学生长期以往收获的也不同。从“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不同老师在教学上的定位与追求。 想到之前老教研员李欢老师对我们说过的故事,有人把挖坑当做一项劳动任务,他却把挖坑挖出了美感,挖成了“艺术”,这是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苦中作乐,更是一种境界与追求。我想我会时常用李老师这样的“挖坑精神”提醒自己,做一名努力而幸福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