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55
post:488155

《台湾的蝴蝶谷》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6-06-20 15:19
  • 作者:姚萍
  • 点击量:

《台湾的蝴蝶谷》教学反思
这堂课上第一遍是在我们小组内上的,有鼓楼区教研员姜老师的指导,第二遍是上的预约课,有余校长和二年级的几位老师前来指导,所以在备课时就特别紧张,压力特别大。虽然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了,但当时那种紧张感还记忆犹新。
第一遍上下来非常顺畅,基本上按照教学设计圆满完成,鼓楼区教研员姜老师评课时说:“一堂课顺利完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教学内容浅了,会很顺;二是教学设计切合儿童的实际特点,会很顺。”我想我属于第一种,教学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没有难度,而且没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交流,从而在课堂上生成新的东西。
听了姜老师的点评后我进行了反思,将教学设计进行了两个调整,一是让学生多读文本,多请学生读文本,少说生硬的过渡语,多用生动亲切的评价语。二是把问题抛出,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说,让学生去读,我作相应的补充和小结。
   第二遍上下来,我的第一个调整是基本达成了。在课上尽量让学生多朗读,并且通过评价语进行朗读指导。例如在读第二小节中的关键句子“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这一句时,通过评语“你看作者的用词多准确多生动啊,小蝴蝶多么地迫不及待啊”;“我听出来了,这只小蝴蝶很想赶紧去聚会,所以读课文语速也比较快”;“哎呀,你这么慢吞吞的,快要赶不上聚会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原来朗读可以通过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来突出感情,读出变化。
但是第二个调整没有很好的达成,原因是学生说不出来。虽然他们准备了很多的资料,可是不会提取与课文相关的有效信息。例如讨论"为什么说台湾是蝴蝶生长的好地方"时,学生除了找出了文中的几个词语,就不能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来进行有效补充,只是把自己的资料读了读,并没有取得资料和课文的联系。所以,尽管我很想让学生去表达,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课前准备,所以课上仍旧没有生成新的火花。针对这个问题,我想今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训练。一是在提预习要求时,对于查找资料这个要求可以更明确,不仅仅是查找与课题相关资料。例如这一课不仅仅是查找台湾和蝴蝶的资料,而是去查二者相关联的资料,如果我课前让学生去查"为什么台湾被称为蝴蝶王国",那么在上课时,孩子就能围绕课文更有话可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许就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课堂就能更加活跃,而不是只属于我一个人了。
我们学校的生本班都有前置作业,目的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与课题有关的了解走进课堂,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我想我也可以试着在布置孩子预习时不仅仅是读课文、圈画词语,而是提一两个具体的问题,让孩子去思考。让课堂更加充满生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发挥主人公的作用,学有所用。         
后记: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积累,我们不应该以一时一事的得失或喜或悲。我想,一堂课也是如此,作为教师,一生可能要上千万节课,每一节课都应该是一段时间积淀的展示和显现。有名家说他的一节课并不是一天两天备好的,而是用所有的时间备好的。的确如此,如果时常反思自己,时常更新理念,那么每上一遍旧课也会获得很多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