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设计时,我围绕“技艺高”、“情意浓”展开教学。第一环节我扣住“技艺高”,让同学进行自主学学习,画出课文1——6小节描写姥姥技艺高超的句子,画一画关键词,写写自己的感受。在这个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抓关键词回答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交流时,我注意关注学生的发言,在恰当的时机指导、点拨、提升,引导去读出自己的体会。如“啧啧赞叹”要让学生体会到与“赞叹”的不同,“喜鹊登枝”的情感寓意,让姥姥的形象更鲜活,学生读时也会更有情感的体悟。同时我在表达时要注意表达方式和文本的有机结合。这样一来,我就可以做到长文教短,语言教厚。
我在教学“情意浓”这一环节时,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最后当我让学生写写并读读作者的梦境时,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