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 教学反思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于江
因缘际会,在本学期,我执教了一节五年级的古诗文教学课——《清平乐·村居》。
首先谈谈执教课目的选择问题。
当时,摆在我面前可以选择的有常规的课文教学课,作文指导,古诗教学课,办公室内的老师们非常慷慨,将自己的经典课的教案和课件分享给我。应该说,无论是课型,还是资源都是十分丰富的。
但我心里总有一种不甘的感觉。《圣经》上说:通往天堂的路是窄的,找到的人也少;通往地狱的路是宽的,找到的人也多,你们要走窄路,宽路的后面并不长。于是,我选择了窄路,我选择了自己从未上过的课型——古诗词,然后,独立去写教案,独立去做课件,独立去思考。当然,我知道最后结果是免不了挨雷的,但跟随内心的召唤,我甘之如饴。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五年级的宋词,古诗词教学又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的各个阶段,日积月累,各个方向都已经为前人尝试过了,那么,我还能有什么突破呢?这个问题让我困惑了许久。
与其去思考怎样去突破,不如从现有的古诗词学习的问题入手,尝试去解决问题就是尝试去突破了。
从学生的角度看,古诗词并不是新鲜的,从小,他们就开始读读背背。而每学期老师们也都就着教材中的古诗,再敲敲打打,反反复复。看似,学生们有积累了,在理解上,有提高了,但我认为仍然存在着缺憾,那就是由于语文的学科特点,课与课之间缺少关联性。举个例子,一个孩子如果开学时请假,到期末时再学习最后一课,那么,他在学习上不会感觉特别吃力,因为语文的每一课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而同样的情况,如果是数学的话,由于落下了这么多课,在期末的时候,他可能就听不懂了。所以,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突破口在于基于已有的教学范式下,寻求在学生已积累的古诗词中建立彼此的关联,达成“以诗引诗,以诗解诗,以诗论诗,以诗学诗。”的目标。
要达成上述的目标,须有两个前提。第一个“基于现有教学范式“,第二个是学生已经有足够数量的诗词积累。反思我的教学实践,我犯的最大的错误,是为了达成“高效课堂”的目的,压缩了第一个前提的教学环节,让本节课的基础不牢,在这样的情况下,匆忙地去建立古诗词中“儿童”意象的联系,结果因为“厚积“的不足,导致“薄发”的哑火,让整节课的布局显得平坦,好像什么环节都有,却没有什么突破,目标性显得凌乱无序了。现在,看来,我还是太心急,太贪心了。如果将这堂课的教学内容一分为二,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节课去教学《清平乐·村居》的基础字词和朗读,第二节课全力去实现建立联系的目标,这样就会单纯的多,清晰得多了。虽然,这样看来,就又不高效了,但有的时间就这样,顾此就一定会失彼,反之亦然。
回首每一次我的教学实验课,我都在尝试一些新的东西,我感到高兴的是不管是文本教学,作文指导,古诗词教学……都是我亲力亲为的思考,都是与众不同的。对于一个还在缓慢成长的青年教师,所有的跌倒,每一次试错,都是宝贵的经历,都是我脚下的一块块石头,石头多了,站得自然会更高些。
凯撒说:“我来了,我见证,我征服。”每次上完一堂公开课,我都会用这句勉励自己。纵然,每一次小小的心得,就像一滴滴的水。虽然,一滴水相比于大海,它都太微不足道了,可没有这无数的水滴,何来大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