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089
post:488089

谈新课标理念下音乐课堂的整体美

  • 发布时间:2016-01-18 17:26
  • 作者:谢丽
  • 点击量:

新一轮课标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一堂好的音乐课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有创作这件艺术品的灵感与愿望,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对学科教材充分吃透的情况下,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做出整体的设想和安排要把整堂课思路清晰地完整地形成一件艺术品,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音乐意境之中,享受音乐,体验音乐的魅力。
现在的小学音乐课堂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张以学促教,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但是,由于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往往过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细节,从而忽视课堂的整体教学设计。课堂的生成无法预设,一旦教师把握不好,便会出现“让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关注音乐课堂的整体设计是必要的。
一、学生“先学”的整体摸底
先学是指导学生课前独立学习,尝试练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音乐课的“先学”有别于其它学科,更多的在于对音乐的感悟、音乐活动的设计、音乐所牵涉到的人文内容方面,切忌加重学生课后负担,而是渗透于学生的游戏中与娱乐生活中。
音乐课的先学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体验型先学:体验型先学的重点放在音乐知识与技能的预习上。如运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乐组合多种节奏型;自制打击乐器创编伴奏音型;创编几个舞蹈动作等。
    (二)研究型先学:研究型针对教材的目标精要、重难点等,确立以导学提纲、预习指要、实践操作等形式作为先学指南。如民歌的地理位置与民歌风格的关系研究;音乐的速度变化与音乐所表现的情绪有什么联系等。
    (三)拓展性先学:拓展型先学,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教材的基础上,由教师指导参阅与教材内容有关联的课外材料、了解社会、历史背景,以更好地解决、学习教材。如外国歌曲学习中,对国家的文化、艺术的了解;表现热爱祖国情感的相关歌曲等。
由于音乐课一周只有两节,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做个摸底,了解各个小组课前准备的情况,再针对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进行教学设计。
有效的摸底先学,不仅使学生学习问题形成、提出,使学生带着问题和经验还使教师把握教学问题方向,更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环节的整体把握
一般音乐课堂教学的环节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分为:感受与体验、想象与创造、评价与交流,从教学内容上又可分为:导入、节奏练习、新授歌曲、表演歌曲、创作歌词、小结等。一堂课的设计,好比一篇小说的构思,要有一个主题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小说中主线的运用,能给人一个非常清晰的眉目,也便于作家以大量的笔墨集中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所以在音乐教学中也应该有一条主线将课堂上的环节、知识点,串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形式贯穿整堂课,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和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为活泼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这样,各个教学环节就像一个个糖葫芦,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关联。
例如《买菜》一课,菜场的生活情境贯穿整节课,课的开始进行“律动”来到菜场;然后运用“数板”模仿菜贩吆喝声与顾客的还价声;不知不觉中用歌声表现买菜;最后用音乐完整表现“买菜场景”,形成完整的菜场交响曲。再如《划船歌》一课始终围绕“船”在水波荡漾的音乐的韵律进行教学环节的学习。开始用一首同学们学过的印尼歌曲引入律动,感受船歌的摇荡韵律;之后通过比较旋律异同,用线条与歌声表现小船在均匀的摇荡的旋律;然后在歌曲学习中体验印尼船工们泛舟河上的悠闲轻松的心情,通过视频欣赏、难点的突破让学生再次体验整首歌曲的摇荡的韵律;最后同学们模仿划小船的动作完整表现全曲。
三、教学形式的整体运作
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音乐课堂教学形式一般分成三种:传授型教学形式、体验型教学形式、创造型教学形式。传授型教学形式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为基本教学结构,注重信息传递的数量和接受的效率,而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与动力结构的完善。体验型形式师生互动为基本教学结构,以学生心智体验、能力发展、素养提高为主要目标,以观察、交流、品味等为主要活动方式,注重让学生通过心灵的体验加深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内驱力。目前,我们的音乐课大都属于体验型教学形式包括对话教学形式、表演教学形式、讨论教学形式等。创造型教学形式侧重于学生在体验感悟基础上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例如发现、探究、创作等。
教师们应考虑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尽量做到不单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对山歌》一课,开始以传授形式教师介绍山歌的特点;接着设置“歌仙”这一悬念,让学生进行视频欣赏,不仅让学生熟悉了歌曲的旋律,而且自主探讨出“对山歌”的特点(人数、形式、歌词等特点);通过图片欣赏观察歌词对的是生活中的农作物;在歌曲学习中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棒棒敲哎”的不同唱法以及歌曲的重音词,解决歌曲的难点;最后采用分组猜谜、对唱形式将表演推向高潮。整节课形式多样,重点突出,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开心,教学效果非常好。
另外,一节好的音乐课应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高潮部分。然而,我们大多数老师注重开头教学形式的精彩,而忽视歌曲学习中方法与技巧。这一环节往往教学形式比较单一。这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改进的。
四、教学基调的整体调节
一幅油画有色调,或是暖色,或是冷色,或是冷暖相间;一首乐曲有调性,或是大调、或是小调,或是五声调式。一节音乐课也一样,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把握歌曲或乐曲的情感基调,做到以情感人。
曾听《忆江南》一课,这是一首诗词,表现了江南风光的柔美的情感基调,蕴含着作者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怀念之情。老师的教学中情感基调定得准,教学中“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韵”。通过舞蹈的感受,音乐渲染,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在悠扬声韵中融入了山温水暖的江南风景。特别是学生朗诵之后,音乐没有断,老师紧接着说:你们吟诵得真好,我还能唱呢!由吟诵到歌唱,情感延续而升华,情韵交融。
但是接下来教者试图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歌曲的创作的方法学习歌曲:五声调式、鱼咬尾、模进、一字多音等,可以看出教师对歌曲的分析很细很透彻,但是由于这些知识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而且并不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所以学习过程基本通过教师的讲解完成的。这样的讲解也打破了歌曲的延绵的柔美的整体基调。我们注重教学的细节很好,但在歌曲教学中,我们不能像解剖医士一样,将歌曲剖成细小的知识点、小乐句,“扣”着个别、词不放,而忽视歌曲的整体美及浑然天成的韵味。如果改成在将有的知识点融入歌曲学习过程中学习与了解,就像语文学习中的随文识字一样,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
总之,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教师在设计音乐教学时,要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审美心理特征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出发,不仅要关注教学的细节,还要注重课堂的整体构成,通过旋律流淌出一串串美丽的音符,唤起师生灵深处的情感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学更加艺术,展现音乐课堂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