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077
post:488077

英国国王歌手合唱团保罗·菲克尼斯合唱教学研讨有感

  • 发布时间:2016-06-20 22:54
  • 作者:尹润萍
  • 点击量:

    一位操着英式英语的保鲜肉、一个声音表现精准丰富的表情帝,这是我对保罗的第一印象。
    近两个小时的现场教学,他指导了南师附中实验学校合唱团学生的两个曲子。除了让我们领略了他优秀的音乐表现素养外,单从教学上来看,他并不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合唱教师。但他无疑向我们清晰地传递了他的教学意图和理念,层次之清晰、目的之明确、手段之成败,都值得我我们反思——反思我们的音乐教学,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
    一、对音乐的表现以人主观能动的表达为基础。
       一个小时以后,我看到保罗衬衣后背部分已经湿了,他和工作人员要了他的杯子,喝了口水,说:我没有想到让你们快乐起来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其实这个时候,他基本已经完成了他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由内而外地“快乐”歌唱。这个过程他很辛苦,又是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引导、又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逗乐、以及调动指挥乃至合唱团员的位置,真心不容易。而排练第二个作品,看起来一个很难的(且我认为并不好听的)无伴奏合唱,以唱准重要的和声为目标,他只花了一二十分钟。
     貌似这不太合情理,让学生“快乐”地歌唱与唱准四部和声,显然后者专业性更强,更难一些才对。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为什么呢?
    所思我们的学样教育,不仅仅是音乐,总是花大量的精力去学习某一项技术,或计算、或演奏、也包括歌唱,而对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学习技术的意义是什么,却很少关注且有策略。这才出现了“听起来很快乐,可看起来却很悲伤”,也就是歌唱者的音准节奏无误,状态却不正确的情况。就音乐课堂教学来说,其突出的表现是“喜欢音乐,却讨厌音乐课”。如果音乐教学只关心教了什么,而不关注学生学习时的状态和需要,是注定要失败的。这点和语数等学科没有可比性,因为学生可能出于其它原因努力地学习这些学科,而学习音乐只会是因为——喜爱!
    二、教学的手段,没有万能贴,只有灵活运用才是真理。
      为了让学生happy起来,保罗使尽了浑身解数,我不由地“同情”他——他不了解我们中国的中学生们的精神状态。所以在他一遍遍对着观众引导、阐述的时候,我看着他背后的学生们,心想:这遍一定还是不成的。一直到他让学生们围个圏,不再理会观众,和学生一起融在音乐中时,我才清楚地感到,他要成功了。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不禁为他叫好,首先为他的执着(好像老外们都有这个特点)——不达目的不罢休;再是为他的改变——根据学生的反应变化方法。这就如同我们在磨课时所经历的,某个方法在这个班效果很好,在那个班就不灵了,于是再去想其他的方法。磨得多了,应对课堂上各种学生和状况的手段就越来越丰富了。就好像今天的保罗,不拘泥于某一个手段,不成咱就换一个,终于在一小时后把学生的状态调了过来。花一个小时就能找到与自己文化背景差异巨大的学生的契合点,不是谁都可以办到的,这背后是大量的思考、实践与积累。
    三、教师专业素养,决定能走多远。
    这场研讨,保罗完全征服了这群高中生,就在他开口歌唱的那一刻,对于歌唱的快乐与美,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是多余的。他对声音的理解与控制,通过示范清晰地向学生表达了出来,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做为合唱指导,他同样具有灵敏精确的听力,给学生准确的指导让他们在极短地时间内体会到了声部和谐的美妙感受。这些再一次说明了,做为一个教师,一定先把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到必要的高度才成。我们与国外这些高水平的音乐教师之间的差距,往往不是理念与手段,面是专业能力。
        
下一篇:孙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