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娴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6-01-21 12:04
-
作者:肖娴
- 点击量:
如何指导学生将作文写具体
——由习作《秋天的树叶》引起的思考
“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习作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指导学生将作文写具体,虽是一项基本要求,但往往也是习作教学的难点之一。尤其是一些关于说明性文字的习作,需要教师更加细致地指导。笔者在实践中,借助表格,对帮助学生将作文写具体做了一些尝试。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3的主题是“秋天的树叶”,要求学生学习状物的写法,写出秋天树叶形状、色彩的变化,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一次习作时,要求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树叶,注意叶子的形状和颜色,将观察到的树叶写出来。结果学生的第一稿中,有许多重复的内容。大多学生都能写出和下列句子一样或者类似的句子:
(1)梧桐叶像手掌;银杏叶像扇子;枫叶像手掌……
(2)火红火红的枫叶,金灿灿的银杏叶,黄澄澄的梧桐叶……
(3)落叶像蝴蝶飞舞,落在地上像地毯
乍一看,确实有对树叶颜色和形状的描写,还运用了修辞手法;仔细再看,就会发现这些句子对树叶的描写是一种“脸谱”,也就是说,学生写的是这些树叶给大家留下的普遍印象,是一种模式化的语言;学生不需要仔细观察手中的叶子也能写出这样的句子。
在参考借鉴别人的经验后,我想到了利用表格来帮助学生观察。根据教学目标,几经修改,最终形成了“观察树叶的表格”;此外,我还给学生提供了一张树叶结构图;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表格、图片来观察树叶。
树叶名称:
观察树叶的颜色 树叶给了你什么感受?(随机)
整体
各个部位
细微变化
第二次习作,学生基本能够注意到自己搜集的树叶的独特之处,甚至有学生还发现将自己的树叶迎着光和逆着光看,颜色有变化;在写出“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方面,比起第一次习作有进步。但是又出现了两个新的问题:有的学生写得像树叶的“说明书”,语言干巴巴,缺乏情感;有的一会儿写形状,一会儿写颜色,条理不是很清楚。在习作点评的时候,通过启发学生联想以及给出一些表示顺序的词语:乍一看/粗粗看来……从叶子的中心沿着叶脉不断向四周延伸……进行调整。
思考一:为什么一开始学生不能将“秋天的树叶”写具体?
学生倾向于用“模式化的语言”代替自己的观察。就像案例中呈现的这种“梧桐叶像手掌;银杏叶像扇子;枫叶像手掌”等句子,都是树叶给大家留下的普遍印象。正因为“普遍”,所以学生很可能在老师的指导、例文或者其他很多地方见过并积累了这类语句,在写作时图省事,便想当然地直接“套用”了这些已有的语言。但是正是这样的套用,导致了学生习作语言个性化的缺失。虽然语文课程非常强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但是运用需要建立在个体的经验、体会等基础上进行。学生的“套用”则缺乏了自己的思考,也没有建立在直接观察的经验基础上。
此外,学生观察方法的缺失、词汇的不足也导致了对树叶的观察无法聚焦到细微的特点及变化。
思考二:用表格和结构图帮助学生习作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从上述案例来看,用表格和结构图帮助学生观察,有着明显的优势。具体来说:
第一,提供了准确的名称,有助于学生清晰地表达。在最初习作时,学生会写“树叶的最边上”“树叶上面尖尖的”“树叶后面还有一根长长的茎”等语句,让人看不懂到底描写了树叶的什么部位。有了“叶脉”“叶缘”“叶梗”等名称后,学生叙述时会更加便捷,也更加清楚。虽然并不是每次习作都需要类似的概念,但是当学生进行一些说明或者描写时,它们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抓手,因为指称明确,说明才能准确。
第二,使观察点划分更细致,让学生将目光聚焦到每一种树叶最有特点的地方。树叶通常只有方寸大小,给人一种“一览无余”的感觉,所以树叶本身往往就成了学生观察的最小“单位”。而掌握了这些名称和结构之后,原本似乎是“铁板一块”的树叶,就有了进一步细致观察与说明的可能。
尽管如此,从学生的习作来看,这样的方法也有着明显的不足:
第一,学生的习作虽然具体了,但很像是“说明书”,不够生动,缺乏情感。第二,条理不够清晰。学生在不同部位之间的转换、在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换以及颜色、形状等之间的转换,往往比较随意,缺乏一定的顺序。对于这些问题,表格的提示方法有一定责任,因为表格和图片展示的是非连续性的名称,自身就显得比较僵硬,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表达水平的提高,所以仅仅用这样的方法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些并行的、辅助的策略。
思考三:怎样弥补表格提示的不足?
我认为,最为关键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以此使得说明更加形象。在说明性的文章中,精细化的说明往往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增加说明的形象性、画面感。我们的语言是有温度、有情感的,说明的时候展开想象和联想,不仅可以将情感渗入其中,还有助于提高表达的准确性。比如说,有的学生把树叶上的斑点描述为“调皮的孩子打翻了调色盘”,这样的说明方式尽管是形象化的语言,但是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说明;而且它往往又渗透着孩子对秋天树叶的喜爱、对自然的一种赞美,仿佛大自然成了一个画家;世界在孩子的眼中也生动了起来。
在后来的一次习作中,笔者特意进行了一次相同形式的习作练习,这次的主题是“南京的天气”。在习作之前的指导中,我借助修改后的表格,帮助学生观察天气:首先从整体上明确近期南京的天气给自己的最强烈的感受,其次细分为气温、湿度、阴晴雨等三个角度,还可以写出之间的变化;教学中还特意提醒学生,要结合天气的特点以及自己的感受,展开联想,让说明更加具体。有的学生写道:“太阳仿佛一下子发怒了,阳光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有的写道:“我站在操场上,渐渐地开始出汗,甚至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水龙头。”还有的写道:“涌出的汗水,就像502胶一样,使衣服粘在了身上,真难受。”
综上,这种借助表格强化学生辨别细节、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更多的还需要日常的积累和练习;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