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009
post:488009

《地球的表面》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6-12-27 21:21
  • 作者:刘佳
  • 点击量:

《地球的表面》一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的第二课,基于学生的认识和需要,我对教材进行重组,学习目标定位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认识基本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3、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4、会看简单的地形图,知道地形图上各种颜色的含义,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5、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上目标基本达成。我在教学中吸取了其他老师的优秀经验,在黑板上画出中国地图的轮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家乡情况填充中国地形图。因为单纯地看图讲解基本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等十分枯燥,学生很快会失去兴趣从而游离到课堂之外。用这样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一些问题:1、语言组织上有待提高,和学生的交流不够自然,导致引导学生思考得不够充分,最好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在处理地形图上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看和发现,更多地从地形图上去认识我国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地形,应该多从地形图上去认识我国的地形,有顺序地从我国地形图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去认识。从海洋到陆地,一个一个地认识,这样学生会掌握得更好些。

上一篇:教学反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