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关键词法”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雾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作者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美丽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雾凇》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二是体会雾凇的奇异景象,即品词语之精,赏雾凇之美。
《雾凇》教学的第一课时,我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本课生字词,熟读整篇文章,通过一些描写雾凇段落的朗读,抓住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等词语,让学生图文结合,初步感受到了雾凇景观的奇特美。然后通过自读课文,我引导了学生找到了描写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围绕这句话,学生归纳总结了雾凇形成的三大条件——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我通过出示字典中的解释和联系生活两种方法让学生对“过于饱和的水汽”进行了充分了解。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说明“过于饱和的水汽从哪来”的关键词,这样一来,“弥漫、笼罩、淹没”等词进入了学生的视线,这些关键词正是说明了空气中含有“过于饱和的水汽”。
第二课时的重点是带领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法体会雾凇形成过程的特征。我让学生圈画出表示雾凇形成过程的词语,学生找到了“渐渐地”、“慢慢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等词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到雾凇形成过程的缓慢。接着,我又让学生分析了“银线、银条、银松雪柳”这三个比喻,学生除了体会出雾凇形成过程的缓慢,更是体会到了到雾凇的美。
最后,我通过引读出示“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但在这一个诗句的理解方面我做的不够,分析不够透彻,仅仅是带领学生简单朗读了一下。
整个教学中,我想以“读”为主要方法,以“抓关键词”法为主要手段引导学体会雾凇的美丽与神奇。但在实际的课堂中,我更多的以自己的讲解取代了学生的理解。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也比较单一。另外,在让学生找关键词的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巡视还不够,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些都提醒我今后要不断地进行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