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972
post:487972

宋尚琴《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7-01-10 21:55
  • 作者:宋尚琴
  • 点击量: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主要遵循这样的思路:

1、      读题入情,推己及人。

1指导学生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读出了课题中包含的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的赞美。

2问学生你为什么爱自己的祖国?学生有点迟疑,似乎无从回答,我稍作调整换问你热爱祖国的什么呢?学生似乎有所悟,陆续说出爱祖国的山河秀美、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悠久历史等等。

3有一个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事业有成的创业者,他也非常热爱我们的祖国,他用这样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我们爱你啊,中国》。读课题。

反思导入部分的教学,基本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让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诗歌的创作意境,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但是教师的问题问得不够准确,学生无所适从。教师的提问言语的准确性还有待加强。你为什么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样的问题完全可以这样回答因为我是中国人,就应该爱自己的祖国,爱祖国没有理由这样的话就背离了导入的目标。

2、      由扶到放,自主体悟

1、      让学生带着作者为什么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样的问题自由读全诗。因为全诗的除了最后一节是总结之外,其余的结构都差不多,包括第一自然段的总起。

2、      通读之后就指名学生先读第一自然段,利用地图帮助他们理解什么叫幅员辽阔的中国昼夜之分、季节之分,这个自然段我采取的是老师讲解的方式解决。

3、      接着第二自然段我采用了自己读诗,用一个词语归纳作者对祖国爱的原因。接着讨论从哪里感受到祖国的山河壮丽?相互交流时顺势拓展和这些名山大川有关的诗句,以及还有什么样的壮丽景色可以说。

4、      总结刚才的学习方法:找词语概括——从哪里看出?——结合自己的积累适当拓展解释。

反思这个部分的教学,教学第一二节的时候,老师还是显得有点罗嗦,但是感觉学生没有什么切身的体会,反思一下,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回忆冬天游海南的情形。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而知道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没有一个很好的抓手,学生的回答和学习显得有点凌乱。其实可以出示这样的填空我们爱你中国,因为你(        )这样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时可以简洁一些。

3、      自主学习,重点解疑

1、      默读3-6节,遵循第一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3-6节。

2、      小组交流,选择一个段落集体学习,大组展示。

3、      大组展示的时候,先小组成员汇报重点学习的段落,接着用词语概括、汇报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其余学生质疑,汇报小组答疑。这个环节的进行使得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质疑答疑的过程也让我知道了学生的不懂之处,节省了不少教学时间。而学生在理解诗句时加入的课外资料成了学生最爱听的内容,相互之间也进行补充,比如由学生补充自己到景德镇去看到这个镇的很多公共设施如路灯、公交车座椅等都是用陶瓷做的,非常惊讶。还拓展到其他的中国物产,这些都为后面的仿写提供了资料。

反思这个部分的教学,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之前先进行一个安静的自学,很有必要,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时间。遗憾有二: 学完第二自然段,缺少对学法的明确总结,因此学生讨论汇报有点浪费时间;小组学习之前应该先分配学习的段落,再有重点地小组学习。因为当学生小组学习时,我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小组习惯性地选择第三自然段进行学习,而较难理解的五六自然段却少有人问津。后来我临时调整,汇报时我先确定段落再选择小组,这样有效率高的小组全部学习了这几节诗的,就先上来汇报五六自然段的学习了。这样,在学生兴致最高的时候,我们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五六自然段,对于民族精神的学习汇报的学生就有疑问恢弘的气魄不知如何理解。而学生中有能人立即列举了一些中国人做的大事,有一统天下的君王,有屹立千古的建筑。此时我感受到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而三四自然段就显得轻松了许多,因此我们一起交流了中国的茶、酒、丝绸文化,各个民族的风情,课堂上能感受到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4、      总结升华,读中表达。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最后一个自然段自然非常简单。于是我安排了一个由教师总结,学生朗读的环节,我把诗歌用自己的语言串成了总结性的文字:学习了这一课,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值得我们用心去爱。我们骄傲、我们自豪,因为你看当灿烂的太阳……(引读第一节),在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有桂林山水的……(引读第二节),我们骄傲、我们自豪,因为可以品龙井茶的清香和……,可以赞叹江南丝绸(引读第三节),还有那迷人的民族风情(引读第四节),我们奋发、我们开拓,引读(第五节),我们奋发、我们开拓(引读第六节),正因为如此,我们要让我们的祖国(引读第七节末句)。

【反思这个总结部分,沾沾自喜于自己将朗读的引导和课文的总结结合在了一起,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和老师一起思考,对于文本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对于诗歌情感的表达也有了一次集体的宣泄。课堂结束了,可是学生却还在回味刚才的一问一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