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古诗教学,一般都会按一定的规律,安排2-3首在一篇课文中,如何抓住两首古诗的特点,努力上出点新意;如何在紧扣目标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如何践行学校小研究学习“1+1如何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这,是我备课的前期思考。经过反复地斟酌,查阅了大量资料,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古诗教学的新思路。
一、紧扣课标要求,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指出:古诗学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或情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那么,如何扣紧课标要求,利用宝贵的课堂四十分钟,让学生切实做到“一课一得”,学有兴趣,学有收获,学有提升呢?关键在于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疑难之处,讲学生疑惑之处,点学生未想到未涉及的疏漏之地。我们的教学,就必须是以学生原有知识、认识水平为起点,摒弃传统古诗教学按部就班地“揭题、解题,作者介绍,关键字词分析,读好古诗,整体诗句理解,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等套路,思考所选古诗的特点,寻找教学突破口。
我所带的班级学生,思维活跃,阅读量大,这两首古诗在教学之前,就有很多孩子不但会读,而且能背,对陆游、朱熹两位大诗人也比较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表达思想,也可以通过自学基本掌握。那么,针对班级学生起点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怎样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呢?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启发悟理”的方法,孩子们通过自学能达到的要求,就采用课堂汇报反馈检查的方式讨论交流,将课堂小研究聚焦在探讨宋诗的“理趣”上。这是,我备课时根据这两首宋诗的特点发现的宋代诗歌的一个鲜明的特征。而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朱熹的《观书有感》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所采用的表达方法都很值得仔细品味,好好学习。
二、精心推敲研究单,体现设计的研究性。
我认为“小研究学习”的关键就体现在课前预习的小研究学习单的设计上。
“课前小研究”应该着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到了六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基础,所以对于字词的音形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关键词的理解,对诗句大意的理解,还有一些资料地搜集整理等学生能力所及的要求,我们可以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学习掌握。课堂上,老师有一个检查反馈巩固的过程即可。这样,就腾出很多宝贵的时间,聚焦点击课文的重点内容上。
“课堂小研究”其实就是老师上课要重点启发、关注的核心问题。在设计的时候,要仔细斟酌,把学生可能会出现的课堂反应和老师的应对措施都考虑到。只有选好这个核心问题,才能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只有四十分钟,怎样让学生学有所得,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可训练的点在哪里,学生的增长点在哪里,学生学习的疑难之处在哪里,哪些地方是学生自学时想不到的,能力所不及的?这些,都是我们在设计“课堂小研究”时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了,理顺了,才能针对学生情况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点击课文”的研究题目,“小研究”才有研究的价值。
“课后小研究”应该是对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设计的问题要和课堂教学息息相关。要帮学生找准研究方向,要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愿意按老师的要求自觉去研究实践,并从中获得快乐体验。因此,在设计本课拓展阅读时,我就开具了一份学习清单,告诉学生,这些宋代诗歌里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充满理趣,课后自己去研究研究,找时间我们大家交流交流,看谁研究的深、透!由于学生课堂上意犹未尽,所以课间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宋诗和小伙伴研究起来了!
三、努力用好研究单,恰切地发挥作用。
课堂教学一定要基于小研究单的完成情况进行。不能“两张皮”,课堂上撇开小研究单,仍然按惯有的思路过教案。这样就体现不出小研究的价值,课堂教学也没有了针对性。只有在学生“小研究”完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特点,在学生已有的起点上构建新的教学体系,设计新的教学思路,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得。
本课的课前小研究,由于是大多数学生自学能力可以掌握的浅层次的知识要点,因此课堂上,我采用小组交流,班级汇报的形式进行反馈检查即可。
课堂上,应该腾出大多数时间来聚焦重点问题的讨论,难点问题的突破上。
本课的课堂小研究,我经过深思熟虑,设计了2道研究题: 1、体会诗理:这两首诗写的都和读书有关,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选择其中一首诗,结合具体的诗句和相关的事例,写下你的感悟。2、比较阅读:同样是说理诗,两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第1道研究题,正好切中宋诗充满“理趣”中的那个“理”字,让学生通过研究,真正弄懂诗中蕴含的道理。学生不但要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明白诗中蕴含的道理,而且还要寻找相关的事例,进一步明确道理,讲清道理。这对孩子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也是很有研究头的。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再在课堂上与小伙伴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听取同学汇报,老师点拨,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就可以在研究讨论中迎刃而解;第2道研究题,正好可以将“趣”味凸显出来。孩子们通过研究,发现第一首,诗人从自己读书的经历中悟出道理,运用“对比”方法,直接阐明道理。(1)“少”与“老”对比,突出做学问是多么不易艰辛,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2)“知”与“行”对比,强调获得真“知”,关键在于“行”。第二首,(1)比喻恰当,说理形象。借“方塘美景”、“源头活水”来阐述不断汲取新知,才能使心智明达的道理。虽在阐明道理,却生动形象,充满情趣。(2)自问自答,充满意味。一般人,观景就一味地欣赏美景,可是诗人却边赏美景边思考,并且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努力寻求答案,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启发思考,揭示道理。
这样,学生对这2首诗的“理趣”表达就掌握得扎实而透彻了。
课后小研究,我设计的是“你还知道哪些具有哲理的宋代诗歌?它揭示了什么道理?(选择一首摘抄,并写出你从中明白的道理。)”,课堂的最后出示的课外阅读单,就是从学生小研究中选择的适合他们阅读的宋代哲理诗,学生互相补充,充实课外拓展阅读材料,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四、适当补充相关资料,尝试课堂教学大容量。
我们的生本教学,一直在尝试“1+1”的研究,要求找准“1+1”的联结点,让我们的课堂充实起来,实现高效率,大阅读的目标。其实,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是孩子们学好语文的关键。孩子们积累多了,书读得多了,哪怕一时之间不能透彻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慢慢地孩子们也就悟了!渐渐地就能把所读所思融会贯通起来。
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适当补充类似富有哲理的宋诗的学习,既是对课堂学习重难点问题的巩固,也是丰富学生积累的途径。本课分别选取的是陆游和朱熹的代表作《冬夜读书示子聿》和《观书有感》,不但都是写读书的,而且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课前备课时,在寻找“1+1”联结点时,我特意选取了仍然是这两位大诗人的作品,而且同样是充满“理趣”的两首诗《游山西村》和《春日》,着重带着学生理解了其中最有名的名句““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理解了朱熹的《春日》,这首表面上似乎是写春游的,实际上颇有典故和哲理的诗。通过学习,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是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课的最后,老师又适时引导:像这样蕴含哲理的宋代诗歌还有很多,推荐大家回去研究:南宋夏元鼎《绝句》“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勾起研究兴趣。
进而出示“课外阅读单”,告知学生,以下宋代哲理诗也值得一读:《雪梅》卢梅坡、《书扇示门人》范仲淹、《琴诗》苏轼、《观书有感》(二)朱熹、《题书斋联》陆游……
然后进行总结,提出希望:宋代的哲理诗,是我国诗苑中一朵光华夺目的奇葩。它精粹凝炼,内涵丰富,诗味隽永,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启迪心智,引人遐想,激发我们探求真理的热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注意不局限于书本教材,多多阅读和积累,让我们的大脑不断丰盈起来!
一堂内容丰满,研究气氛浓烈,趣味盎然的古诗教学尝试,是基于老师课前深入的思考,精心地设计,也是基于孩子饱满的学习热情,扎实的语文基础和认真的课前预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五、认真反思总结,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再精心的课堂,也会留下遗憾。反思这堂课的教学,还是有不少困惑与遗憾的。
比如:语文课上,我们不但应该让孩子会思考,会表达,也应该抓住文本特点,让学生将古诗的韵律,古诗的节奏读出来。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这一点,我一直是清楚的,学校也是倡导的。可是,由于时间有限,课堂容量的巨大,课堂上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就被挤压掉了。是不是潜意识中,有点功利思想,不自觉地把课堂教学与考试内容挂钩,要考的就精讲,考不到的就少讲,甚至忽略掉呢?可能,有点!那么,如何克服功利心理,真正从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入手,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再如:原先我的“课堂小研究”第1题是这样设计的“1、体会诗理:这两首诗写的都和读书有关,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选择其中一首诗,结合具体的诗句和生活实际体验,写下你的感悟和例子。”因为,题目中是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验”举例子,在谈“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的时,学生的举例显然有点力不从心,因为,他们都还没有“老”,还没有取得成功。如果,是让他们举“古今中外”那些大器晚成的名人例子就容易得多,也确切的多了!,同时,学生也可以从这些名人的例子中懂得:学习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得住寂寞,要有毅力,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小研究学习单的内容时,要细细推敲每一个要求,要周全考虑到每个细节,使课堂教学少走弯路,指导更加精准。所以,把“举生活实际例子“改成”生动事例”范围就更广泛了!
还有,第2首诗的“趣”除了表现在形象生动的比喻上以外,还要关注“自问自答”的形式。课堂上虽然有1个学生谈到了,老师还应该强调一下,加深学生印象。那么,课堂上,我为什么没有马上强调一下呢,其实用不了几秒钟的时间的?反思一下,原来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对于《观书有感》这首诗的表达方式上也侧重于“借物喻理”这个方面的研究,忽略了“自问自答”的表达趣味。课前备课没重视,课堂上当然也就容易忽略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时要认真反复认真揣摩,不遗漏任何一点值得关注的教学点。所谓:“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用到课堂教学中,也应是如此!
反思出困惑和遗憾,才能不断提高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这样的教学研究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