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神奇的水》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会使用滴管,培养学生操作实验仪器的技能;二是通过观察到区域小的水面的弧度,发现水面有些像球面,知道水的表面张力会使小水滴尽量变成一个球形;三是通过游戏想象出小水滴团结的原因。本课的研究点是科学课堂学生探究教学模式,课堂设计的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猜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归纳结论。本课在设计时以通过实验观察到水面的弧度,发现水面有些像球面为重点,以通过游戏想象出小水滴团结的原因为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在游戏中理解科学知识为本课的教育特色,设想学生先利用教师准备的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然后在学生观察到水面的弧度的基础上,通过小游戏和教师的适时指导,让学生掌握水的表面张力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经过试教和正式上课,对这一教学目标体现的较好,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就这节课的研究体会做出反思。个人对此课满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注重实验仪器操作规范,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
本课的实验涉及到一个实验仪器——滴管。这是三年级学生在科学课上正式接触的第一个实验仪器,因此对于滴管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要重点讲解。在讲解时,我请曾经使用过滴管的学生到台前来为大家介绍滴管,并演示使用方法。之后,教师进行补充并规范操作方法。相比教师直接讲解这些知识,这样做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学习了使用方法之后,每组学生都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进行操作练习,小组学生按照座位顺序轮流操作,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教师进行适时的个别指导。
二、 注重实验流程规范,时间分配得当。
在课程一开始,我提出了问题——一元硬币上最多能容纳多少滴水而不会溢出来?之后,每组学生经过讨论,作出了猜测。在学习了滴管的操作方法后,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收集数据,并把最终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上。所有组填写好实验记录表后,每组派代表进行实验汇报。这是学生在学习科学课以来,第一次正式经历整个实验的流程,为保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所有实验流程,我在试教时对每一个流程所用时间进行了记录,并根据学生情况不断斟酌调整,最终,适当的时间分配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三、 以玩导学,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学生观察到硬币上的水面有些像球面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水面会有弧度?设置这个问题主要是为学生理解水的表面张力进行一个铺垫和思考。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请学生来扮演小水滴,最外面的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形成一个固定的面积。其他学生不断钻进圈内,直到不能再进去了,模拟水滴在一个固定面积上,不断增多的现象。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最外面的学生为了保证圈子不被挤破,他们的手紧紧地拉在一起,两手臂也张开到最大以容纳更多的同学进入到圈子里。游戏之后,引导把刚才的游戏活动迁移到之前的实验活动中,联想到水表面的小水滴也像手拉手的小朋友保护着水面不被撑破。相信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对于表面张力的概念会理解得更加深刻。
不满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收放还不够有度。
在试教和正式教学中,都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对于实验后的思考环节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己对于课堂收放的“度”把握的不够好。在实验活动中放的“度”过大,在实验过后收的“度”过小,导致学生的心还停留在实验活动本身,没有及时地对现象背后的原理进行思考,这就造成了教学中出现了对学生“灌”知识的现象。
二、对学生了解不够,教学语言不够精炼。
对学生了解不够,并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听了就会照做,在讲解实验要求时语言不够精炼,导致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出现了不规范的操作,影响了实验结果,给学生的思维造成了混乱,也影响了学生对原理的思考。
这次的课程,通过综合组全体老师的相互交流,和两位听课领导的评议,让我收获很大,在教学方面我也得到以下启示.
一、 给学生一个平静期。
学生最喜欢科学课上的实验环节,他们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并有所发现,可是如果只有实验活动,没有实验之后的思考与总结,那便是本末倒置。这就要我们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都有明确的要求,把握好收放的度,让学生既体会到亲自参与实验的乐趣,又给学生一个安静的氛围引导他们进行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结束后,不着急进行下面的环节,适当地放慢速度,等学生从实验的兴奋中平静下来后,再进行实验汇报和思考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因为科学课的要点并不是在于实验活动本身,而是实验活动之后学生的思考。
二、 引导学生会思考。
学生在实验结束后还沉浸在实验的兴奋情绪中,没有思考,是因为他们不知从何入手,不知怎样将实验结果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引导,向学生展示思考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这需要教师精炼自己的语言、语气和语调,在什么时候用什么语气,什么时候该说哪些,不说哪些,还需要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而练就。
通过这次课堂教学,我深深体会到,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增强自身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并在实际教学中去不断实践探索,才能真正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