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893
post:487893

孙小娟 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6-06-17 17:35
  • 作者:孙晓娟
  • 点击量:

环节小 学问大
                       ——《大自然的指南针》导入环节的反思
    孙小娟
课堂是教学的阵地,是教师“教”的阵地也是学生“学”的重要阵地。而在这问答的交流中促进、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相长”。虽然“以生为本”但不代表教师不管不问,全由学生满堂言,相反,这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能恰时、适时地引导。
案例:两位老师均执教《大自然的指南针》一课,在课题分享时,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教师1:
师:(先出示指南针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谁想来介绍?
指名交流。
师:看,这就是指南针,它有一端总指向南方,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师揭题:当我们没有指南针时还可以依靠什么来辨别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文——读课题。
教师2:
师:先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你想分享什么?
指名交流。
随即点名,对精彩发言进行复述。
师:听到***的发言,你有什么收获?
师:想不想看看指南针?出示图片,你知道哪边是南?
“角色没有大小”,教学环节也没有轻重之分,每一个片段都是“黄金四十分”的组成部分。可就是在这短短的导入里,彰显了教师的不同功底。首先来看图片的出示时机,第一位老师“开门见山”式直接出示,也可以,但总觉得太“白”,第二位先让学生充分交流,有了认识的基础,此时老师再助力“逗一逗““想不想看看指南针”,“主人公”有了这些铺垫再出场,“仪式隆重”学生认识也深刻,还增加了几分轻松愉悦。再看老师的语言,第一位教师有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即“谁想来介绍(指南针)?”而后,教师进行了一句话总结,可以说是“一问”或“单向问”,师与生之间没有交流,生的回答也是单向的,各自说各自的,这样的交流可以说是一种简单的汇报,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发言状态积极,可是对学生的提升有多大作用呢?说得清楚、专心听讲的学生听到一些,可是也或许存在一句也没听进的学生。再看第二位教师的处理,老师也同样先放开让学生自由分享,不同在于在学生纷纷单向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又组织了“精彩复述”,这样一个环节,看似简单,可“功效不低”,既提醒检测了学生的听讲专心度,又是对重要信息的强调,加深印象,“听到***的发言,你有什么收获?”没有倾听便没有发言权呀,对于前置作业做的好的学生,无疑是自豪的。就在这样的“一问”“再问”中,发言由单线而立体,教学从而丰满起来。可以看出,第二位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了“引导”引导关注有价值的分享,引导学会倾听。学生在一节一节这样的引导中,慢慢成长,知识增长,习惯养成。小小的对话,也有“大玄机”。这样的“功底”也依靠教师在平时一点一滴地积累和锤炼。
下一篇:袁晖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