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言如何反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在讲授过程中,对于学生发言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在学生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后,老师应及时、恰当的给予评价。但这评价不能只停留在“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这些表面的,不深入的词语上。老师在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时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如:汤昊宇读完古诗后,我问学生他读的有没有感情?而这个问题首先就使学生的回答限制在了“有”或“没有”这两个范围之中,无形之中使得学生很难再有创造性地对汤昊宇进行评价。并且学生还会有一种潜意识的认为:老师让我来评价其他同学那我就只说出他不好的地方。所以李莹评价时就只抓住了汤昊宇不足的方面来进行。这样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会使学生有一种挫败感,使学生丧失一定的信心。而这样一来,就使“生与生”之间的评价这一环节变得没有实际意义。因此,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应有意引导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应以肯定为主,以实事求是为依据.另外在培养学生评价能力的同时,老师也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向师性,根据自身的良好示范性作用来有效的影响学生。
记得在我之前几次讲公开课时,便有老师给我提出这方面的不足,但下去之后并没有专门的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另外,这两次在下面备课时,针对有些预设的问题也设计了一些评价言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形形色色的回答,我之前设计的那些针对性很强的评价言语又显得格格不入了。由此也使我更进一步的想到: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其实都来自于课下各方面知识、多方面技能综合的基础。因此,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多层面知识储备也是上好一节课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而在这个方面,我还需要加倍的努力。
整节课学生的主体性是否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没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其实我也有同感。反应快、思维敏捷、认真思考的学生反复站起来回答问题,而一部分学生始终没有太多的机会和教师或是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课后仔细想了想认为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平时在课堂上老师没有很好地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的条件。可能很多情况下是老师代替学生或是一些基础素质较好的学生代替了更多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一部分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方面形成一种惰性,没有养成积极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时没有周全的顾及到大多数甚至是全体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这一因素。因而这一原因也有可能造成“提问冷场”。并不是学生听得不认真、不专心,也不是学生懒于动脑、不愿思考,而是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无从下口,不知该怎样去回答。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
在一次次的不足中积累经验,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提升自我。在一次次的反思中快速成长。这是我的深切感受,也是我的坚定决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