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794
post:487794

《船长》教学反思 曾悟洁

  • 发布时间:2017-01-04 16:16
  • 作者:曾悟洁
  • 点击量:

《 船长》教学反思  
我上《船长》一课,融入了集体智慧,通过精心准备,一堂看似平常的常态课下来,感受颇深现对这节课作一个反思与总结:
    一、课堂成功之处:
    亮点之一:主线明朗,条理清晰,以“为什么说船长是英雄?”为主线,贯穿课堂,层层递进,重点突出。以课文最后一段为线索,贯穿全文,了解船长的忠于职守,他的做人之道,了解他的英雄行为。
    亮点之二:由面到点,展开讨论。如文中有一句:“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那么船长会开枪吗?讨论中出现了两种看法:会!不会!书上可找到一句船长的话: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可见船长不会开枪,从而感受到他的忠于职守。
    亮点之三:设置情境,指导朗读。其一,表演读。文中有一段对话,分角色读,读前提问:你是谁?你准备怎样表现?为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文来体会自己的角色。其二,配乐读。沉船一段,并没有多作理解,而是采用老师配乐读的方式把学生带入情境,进入高潮。
    亮点之四:教学中,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课文作者体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让学生认识到写好一个人需要从人物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适当地运用议论抒情的方法,这样才能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同时,也存在几处缺陷,有待改进。
    A:高潮没有延续与激发。老师配乐读的沉船那一段,应该是一个情感激发点,在 《泰坦尼克号》的背景音乐的衬托下,加上老师深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已经身临其境,一定心生万般感慨,有一种情感宣泄的欲望。如果此时,让他们说些什么,他们一定会说得真切感人,但是老师并没有抓住这一契机,而是按照原来的教学计划继续了。
    B:在内容上挖得不透,没有抓住关键点挖掘内涵,挖掘人物的人性美。如文中船长问:“还能坚持多少分钟?”“20分钟。”“够了。”船长说。教学时,对于这一段话我是一笔带过的,其实其中大有文章可作,为什么说20分钟够了?20分钟之内,要将60名乘客转移,要做多少事?20分钟对于救人来说时间宽裕吗?肯定时间也紧张,否则船长就不会死。可是船长说20分钟——够了,体现了他的沉着、冷静。看来,教材还是需要教师多动脑筋,进行深入挖掘的。
    C、课文中读写结合没有落到实处。教学中,课文体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只留于理性的分析指导,而没有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教师没有及时地运用迁移,把方法指导与实际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有待“补课”。
    三、值得探讨的疑惑:
    其一,船长与船一起沉入大海,那么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在网上,我也发现许多老师对这一问题产生了疑问和探讨。现在看来,从时间上看,船长可能来不及逃生;从品质上看,船长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从科学角度看,沉船时会产生巨大的漩涡,船长不可能逃生。船长的职责体现在他救了60名乘客,舍己救人,而不是说他为了职责才与船共存亡的。看来讨论逃生并没有多大意义,重点要分析船长的职责,从而体现他的人格魅力。
    其二,关于英雄的定义。课文中塑造的船长形象是舍己救人=以身殉职的,学生印象中的英雄可能都是那样做过轰轰烈烈事情的大人物,或舍生取义的献身者,但是做英雄一定要以生命为代价,或损己利人吗?这一点,还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应该在学生中树立一个正确的英雄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