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团放哨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刚入职的音乐教师,在首次校内公开课中我选择了《儿童团放哨歌》这个课题。期间我困惑着课标中的三维教学目标怎么设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实现?对比课前课后我教学设计的内容、教学的理念发生怎么样改变?然而这次从备课到磨课再到上课的过程中,我找到了答案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一、反思教学目标--每个环节设定的目标要明确并思考是否达到?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兴趣决非音乐教育的全部。在实际教学中,不能悖离音乐本体,片面强调音乐的趣味性。
在这节课的欣赏部分,我用电影插曲《映山红》帮助孩子们理解歌曲的革命故事背景,激发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中我用竹笛伴奏孩子朗诵的形式帮助孩子们在音乐感染下加深对作品情感的感受,在我最初设置的环节中,我播放了两段影片请孩子对比两段的不同。我的提问是:同首歌曲出现在两种不同情境中他的情绪有什么不同?其实我的提问就是非常狭隘的,这样孩子只能从情绪这一方面去对比,那么,我设计这个环节的目标就是为了比较情绪的区别?还是可以从多角度去分析,如:演唱形式,速度,力度呢?所以设计环节和实现目标是相辅相成的,要多思考你为达到目标而设定的环节是否合适恰当。
二、反思教学环节--学生主动融入教师设定的情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在我刚看到课题准备着手写教案的时候,我的脑子里立马浮现了两个字:气势。我认为在《儿童团放哨歌》这课中,不就是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将儿童团团员的气势展现出来吗?在影片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儿童团团员的标志是什么?孩子们都能回答出来:手拿长梭镖,臂带红袖章。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孩子们从歌词中体会到儿童团团员的英勇气势,可是接下来我设计的环节是休止、附点的作用。师傅尹老师说:“你为什么不让孩子们读一读歌词然后跟这个区做一做动作呢?孩子们已经从影片中看到了儿童团团员的具体形象了,这时不去模仿而是一笔带过,那刚这个环节就是无用的了。”是的,瞬间我觉得自己这篇教案设计的环节衔接顺序是不合理的,或许我有想法将这首歌曲的重难点去设计环节从而解决,但是顺序一乱反而事倍功半!
再例如,我一直在强调歌曲中儿童团团员的气势,介绍了附点的作用将有无附点做了比较等等。可是就像是纸上谈兵,说完就过去了,尹老师给了建议:“为何不用用动作和附点结合,在臂.带红袖章这个地方让孩子们轻拍手臂用动作去感受附点的特点?儿童团团员是英勇勇敢的,加上附点就更有精神啦!”我以为苦口婆心的告诉他们情绪,告诉他们附点的作用不如自己去尝试,去动。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其他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当然这节课我还有需要提高的地方,如怎么评价具体且有提升作用,提高言语的科学性,独立备课时思路和层次能够清晰明了,不为了达到目标而牵强的设计环节等。相信有那么多优秀的同事的帮助和师傅的耐心指导,加上自己的努力定会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