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544
post:487544

《朱德的扁担教后记》

  • 发布时间:2017-01-05 22:16
  • 作者:汪谦
  • 点击量:

 《朱德的扁担》教后记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离学生生活的年代非常久远,学生缺乏相关的生活体验,课文也比较长,有些名词更不容易理解,教学这样的课文有些困难。当我仔细揣摩了课文,阅读了相关教参后,觉得这篇课文还是挺有嚼头的,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比如: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这句话中,五六十里,究竟有多远,学生没有具体感性的认识,就很难理解朱德挑着重达两百斤的粮食走五六十里的山路究竟有多累。所以,我告诉学生,五六十里路相当于从我们的学校到长江大桥以北走三趟,然后问学生:“我们平时过大桥怎么走?”“为什么要坐车?”“我们光是空手走就这样累,可是朱德爷爷是怎么走的?”当学生回答了这一连串的问题后,我再问:“他挑着这样的粮食走的是我们这样宽阔的道路吗?”从而引出“山高路陡”这个词,再结合PPT画面引导学生理解朱德走的路有多难走,多危险。带着学生细细理解了这样一句话后,学生对朱德同志乐于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就能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
 其实,在上课一开始,我还提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也能帮学生体会朱德的高尚品质:朱德同志的扁担是什么样的?学生看图后回答:“朱德的扁担是很光滑的,还有点弯。”我接着又问:“他的扁担为什么这样光滑,还有点弯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好奇,很多人开动脑筋积极回答,最终才理解到:原来是朱德爷爷经常挑粮食,把扁担磨得这样光滑啊!他可真是辛苦!
总之,这篇课文看上去虽然有些枯燥,细细挖掘,真觉得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