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533
post:487533

同课异构《美丽的黄昏》课后反思(尹润萍)

  • 发布时间:2017-01-04 11:26
  • 作者:尹润萍
  • 点击量:

    今天的课,两个老师都做了轮唱,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做轮唱?

    回答可能会有两种——1:教材里要求的,这是我这课的教学目标。2:轮唱是卡农的一种,其核心为“模仿”。而模仿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手段,利用好这个手段,有助于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提高。

    我的回答是第二种。轮唱,是手段!

    无论是课堂开始的动作模仿,还是学歌过程中的音高模唱,以及最后环节的传递与轮唱,都是卡农思想下的教学手段。多声部表现中的节奏对位、音高关系、层次色彩、情感气息等,用语言难以讲清的东西,如何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模仿过程中体会到,建立表达的欲望与信心,获得表达的能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把音乐中的要素掰掰清告诉学生,不难;难的是既让学生融入音乐、参与音乐中,又不知不觉体悟到什么,而这正是音乐课应当追求的音乐性,音乐的美感。

    另一方面,学生的持续性学习兴趣,来自对自己音乐能力的认可与进一步发展的内驱力,而非老师变来变去的花样。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低年级的孩子上音乐课一头劲,越往高年级越没劲的现象。当孩子发现学来学去自己都没什么长进,当然就失去了动力。那么教学中如何让学习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让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学”起来,除了老师全面关注,是否也可以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动动脑筋?从这个角度看,轮唱传递的活动,是一个让学生无法“偷懒”的活动,可以将学生的学力最大化激发。

    另一个思考,有关同课异构。

    同一首歌,同样做轮唱,但如果仔细思考,确实决然不同的两节课。首先,年龄的区别决定了设计课的角度是不同的。陆老师的课只听了片段,不敢妄言,只说自己是以轮唱模仿为主线的歌唱教学,大家与陆老师的课比对,定能发现不同。看清的角度就会对两节课有更深入的认识,而非简单地用一把尺去衡量两节课的优劣。同课异构,如果只看到“同”,便无意义;若能发现“异”,且明白“异”之根本,便会收益良多。这无关课之优劣,而关乎思之深入。
上一篇:潘燕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