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有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人的一生中科学素养都在不断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不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而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将在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尝试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尊重证据、敢于质疑、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由过去的以生物与环境、物质与能、地球与宇宙的学科知识为主的科学知识目标,发展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中的科学知识是完成教学指标的结果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动态化、开放式的程序性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体验性目标,是一种社会性态度。这三个目标是彼此不可分割、密切交融的统一整体。那么如何在科学课中实现三维目标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审视着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活动安排。在《生物的变异现象》一课中,我的教学目标是认识到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能对同一种类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通过“模拟遗传物质传递的游戏”,使学生明白遗传物质在亲子代间传递过程中,发生变异的原因,并能够通过数据的分析,找出其中规律;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我首先用一张全家福导入,请同学们找一找一家三口的相同之处,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遗传的概念。之后,我请同学们找一找一家三口的不同之处,同学们能一眼看出这三个人长的是不一样的,也说出了一些不同之处,如鼻子和爸爸的不像,眼睛和妈妈不像。接下来,同学们联系自己,说说自己与父母不同的地方。有的同学除了说出了外貌特征跟父母的不同以外,还想到了饮食习惯跟父母也不同。讨论完父母与子女的不同,我用几个小活动,引导同学们发现人与人之间也有很多地方不同,如是否会卷舌,单眼皮还是双眼皮等。通过活动和讨论,我们发现子代与父代之间,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那么范围再扩大一点,通过金鱼、鹦鹉、康乃馨、玉米的图片展示,我们发现同种动植物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特征。由此总结出变异的概念:子代和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叫做变异。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于变异概念的理解,我安排了一个活动,用不同颜色的豆粒代表不同人的遗传物质,模仿祖父、父亲、儿子、孙子这四代人的遗传物质的获得过程。通过分析活动的数据,同学们发现亲代的遗传物质越往后传,后面子代所得到的越少;越到后来,子代之间的遗传物质的差异越大。每一代个体所具有的遗传物质数量都是相同的等。在这个活动中,同学们体会到遗传物质是从祖辈上一代代传递下来的,而不是自己制造的。在遗传中发生了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当然,这只是一个模拟活动,我们假设了从父代传到子代的是一样的,然而实际上要复杂得多。
接着,我以四叶草、带字苹果、近视眼、矮茎豌豆为例,引导同学们发现有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有的是不可以遗传的。这两种变异的本质区别在于,遗传物质有没有改变。但大部分同学一开始认为只要是自然发生的,就是可遗传变异;只要是人为操作的,就是不可遗传变异。其实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人类现在已经可以改变一些基因,这样的人为操作也称为可遗传变异。所以,要帮助学生理解,两种变异的本质区别在于遗传物质有没有改变。最后,留了一道讨论题目请同学们思考:各种各样的变异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课程上到这里,正好下课铃声响起。这堂课至此,我自认为已基本实现教学目标,但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审视这堂课,却发现仍存在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1. 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
作为一位入职不足一年的新教师,能按照自己的教案把课完完整整地进行下去,并且没有出现最后几分钟无话可讲的状况,基本算是合格了。但是,我也存在着新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课堂上过于关注自己的教案,或者过于关注科学知识本身,认为一节课不管用讨论还是实验的方式,只要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本课的目标就完成了。在小学的科学课堂上,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用什么态度,具有什么兴趣来到科学课堂。学生对于课本上的知识感兴趣吗?学生愿意去探究知识背后的原理吗?如何调动学生对于本课知识的兴趣?学了这一课对他的生活有哪些帮助?学生想用怎样的方式去探究科学原理?这是科学教师在备课时应该重点考虑和设计的地方,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具体表现。而现阶段,我在教学设计安排的活动,是我认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实验,希望学生能够顺着我的思维理解这个科学知识。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思维有没有代入这个活动中,学生有没有理解这个活动对于本课知识的意义。
2. 归纳现象而不是抽象概念
在小学阶段,应多让学生观察现象,从现象中体会人与人的不同,子女与父母的不同,同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不同。比如我在班上做了一些小调查,哪些同学是双眼皮,哪些同学有酒窝,哪些同学能卷舌等等。但这些活动被我一带而过,不知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多深的印象。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如果把调查活动这样做,是不是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一个活动,让同学双手合十,在不经意间这个活动其实已经完成了。然后观察自己、同桌同学、前后桌同学是哪个手的拇指在上面。之后全班汇报,请大家谈谈此时的感受,可以用以下语言来引导“这种现象你们之前注意过吗?”“这就是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紧接着第二个活动——卷舌,教师可以亲自演示,也可以借助图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你会像老师这样卷舌吗?把舌头伸出来试试”,请同桌和前后桌相互观察,交流感受。第三个活动——拇指竖起,“你的拇指能向背部弯曲吗?”同桌和前后桌相互观察,交流感受……通过一系列这样的活动,促使学生发现人与人在这些小细节上都存在着差异。归纳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再通过现象说一说动物之间、植物之间的差异。通过归纳现象,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变异这一概念。这种归纳现象的方法更适合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育特征。虽然六年级的孩子已进入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运用归纳的教学方法,要比抽象概念的教学效果更好。因为学生走出课堂后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概念,而是当时他学习概念时的感受。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多多体会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学生发现生活中很多不经意的小细节都蕴含着科学道理时,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3. 教学活动背后的意义
一开始教学,我倾向于关注学生科学知识目标的实现,因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可量化的、可视的结果性目标,只要学生能够在试卷上得到一份完美的成绩,就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目标。但以三维目标的视角审视科学课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我还需要不断地磨练。
科学课中的教学活动,要设计学生感兴趣,把学生的思维代入进去的活动,而不是把老师的思维强加于学生。让学生的思维主动代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设真实情境,之后的教学活动就是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因此,每个活动应有它背后的应用价值,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例如本课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变异的发生过程,我用不同颜色的豆子代表不同人的遗传物质,在四代遗传中发现遗传物质变化的规律。这个活动在讲完变异的概念后进行,学生的任务就是按照实验记录单的格式,把遗传物质一代一代遗传下去,并记录每一代不同颜色的豆子的数量。学生知道了这个活动的规则,但为什么要做这个活动可能他们并不清楚。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做活动、完成记录单。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在每次课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出有意义、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赋予教学活动应用价值,让教学活动为生活服务而不是为课堂和课本的知识服务,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科学的价值,体会科学知识与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滕青林.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考试周刊,2014(30):176.
[2] 罗荣.紧扣课程目标,有效落实小学科学教学[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