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在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课文进行了解析与教学。
1、 重组课文,发现文章结构之巧
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我在教《螳螂捕蝉》这一课时,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一落实解决:1、说小故事——直奔“螳螂捕蝉”的故事;2、说大故事—— 全文的概括。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地达到了以简驭繁、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探究,发现文章描写之妙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所以我让学生创造性地补充课文空白。
出示:望着眼前的( ),蝉心想:
螳螂
黄雀
这个心理补白,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一心只顾眼前的利益”是什么样的状态,为理解忘记身后的祸患埋下伏笔,更为吴王的恍然大悟搭好心理变化的梯。
3、 质疑引路,发现劝说艺术之妙。
对时间固定的课来说,就意味着学生疲于应付。课堂上,老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因此,我在设计时,突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并把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读完故事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并讨论关键问题: 同样是劝阻吴王,群臣与少年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觉得少年劝阻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表独立见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