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胡珉
2016-6-8
最近临近学期结束,上四年级的品德觉得也挺有趣的。喜欢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发言的样子,一个个生龙活虎,很可爱。就算有时候他们比较调皮,在课堂上引起了争执,课后坐在办公桌前回想一下仍然会会心一笑。当小学老师,挺有趣。
下面就四下品德课《怎样到达目的地》进行教学反思。《怎样到达目的地》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学期第三个主题——“我与外界的联系”中的第一课,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是中国人”中的有关要求编写的。相关的内容标准是:“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教材意图通过“交通连着你我他”“惊人的发展”“怎能忘记他们”“交通带来的问题”等几个板块的学习达到上述目标。
在课堂上,学生需要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懂得尊重为交通发展付出辛劳的人们。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在知识技能方面,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交通工具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学生懂得为了交通的便利,许多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关注生活,关注交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不利的现实问题。
在教学中,我先采用谈话引出课题“怎样到达目的地”,引出“交通工具”这个词汇。然后请同学们来谈一谈对交通工具的理解,说说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有哪些。然后开始本节课的第一个活动,我与交通工具。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认识到交通工具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引入第二个环节,交通工具我选择。通过出示张天明小朋友的旅游计划,请同学们帮忙想想,如果你是张天明,你会如何选择,你又有什么乘坐小提醒,同桌进行交流,各抒己见,达到拓展知识面,增进了解的作用。第三个环节谈一谈南京交通的变化,这个环节是需要课前学生去准备收集的,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最后展示课间,中国交通的变化。最后谈到交通的问题,引出对未来交通的畅想。
这节课上完后,我发现有些地方可以做改进。比方板书,我觉得可以改成朗朗上口的:交通工具作用大,正确选择要思考,适合自己最重要。这样一来方便课后小结,二来也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会喜欢。在交通工具的名词出来后,可以在班级就交通工具展开讨论,你认为什么是交通工具,了解学生的学情。这里也可以参考百度百科等网络上对于交通工具的定义,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在谈到南京的交通变化的时候,可以从路、桥、公共交通、地铁等四个方面结合最近的图片给学生一个非常直观的对南京交通变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