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石灰吟》和《墨梅》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第20课的教学内容。《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诗人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墨梅》则是元代诗人王冕的作品,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上寄寓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两首古诗由七言绝句组成,均为咏物诗,都是借写某一事物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处事观,在写法很相似:托物言志。对于写景诗,学生比较容易读懂,还可以领略到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教师只要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就可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首先设计了一个简约的教学思路: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循序渐进,逐层深入。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
而对于咏物诗,学生读文字本身容易知道诗歌写了什么,但其中蕴含的深意,学生处在似懂非懂状态之中。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这种距离可能有时间上的,历史上的,知识水平上的,情感上的……学生由于自己的知识水平阅历的限制,人生体验的缺乏,他们面对精彩的文本,可能是毫无知觉的,因而对诗歌的深层探究不一定到位。作为教师,此时因为学生拉近与文本的距离积累资本,进行适时的催化。
其中在理解《石灰吟》诗意后,我借助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当学生无从着手,思维出现停顿之时,我就提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从两方面去感受和体会:1、石头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怎样的?2、作者见此情景有何感受,会说些什么?学生开始有点思路。小组合作练说后,当发现学生对石灰的诞生过程不熟悉,因此对“千锤万击”“粉身碎骨”的顺序搞不明白,说不清楚时我补充讲述了石灰从石灰石被开采到变成石灰的经过,学生的头脑中浮现出比较直观的画面,不同程度地进入诗句所描绘的境界,进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第一首古诗学完,我采用由扶到放,让学生总结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然后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墨梅》,最后交流反馈中引向深入,了解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