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金珍
今天第一节是数学课,上乘加与乘减,
课堂上我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再让孩子根据投影上的图(其实就是书上的图,只是不想让他们看到书上的算式)自己去想算式,然后请孩子把自己想到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34+1=13(条)
34=12(条) 12+1=13(条)
刘安怀的算式是唯一用加法的,也请他到黑板上写出来:4+4+4+1=13(条)
又有孩子有想法,继续写:
43+1=13(条)
44-3=13(条)
刘安怀又有想法,再次上黑板来写:
34=12+1=13(条)
没有孩子再说有新的想法了,我们一个一个地讨论,前几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孩子们都弄明白了,44-3=13也能说出道理,最后讨论刘安怀的另一种方法,我先问孩子,同意他的方法的举手,有5个孩子举手,又让不同意的说说自己的想法,听了几个同学的发言,孩子们似乎有点明白了,这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式子:
5+4=3+( )
孩子们能填写出来,也能说清自己是怎么想的,这时,我再追问,后面的3是不是5+4的得数啊?显然不是,题目是要左右两边的得数相等,我还能把题目改成这样:
5+4=12 -( )
孩子们很顺利地填写出()里的数,再次回到之前的算式,34并不等于13,不能把这样的两步计算并成一道算式。
我跟孩子们总结,“刘安怀的错误有一定的代表性,刚才还有几个同学是赞同的,他的错误帮助我们以后不犯这样的错,我们谢谢他,老师也给他加一颗星。”
第二节课我在办公室批改作业,下课一会儿了,刘安怀跑到我身边,小手攥着一把东西要送给我,我让他放到桌子上,是一把桂花,校园不少桂花树,他是在树下一颗一颗选择鲜艳完整的花捡起来的,我的周围满是桂花的香味,心里更是暖暖的,这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谢谢你,可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