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理越清晰 情感越真切
——《雾凇》 教学反思
经过三次试上,《雾凇》的教学逐渐走向清晰,教学的设计的目标越来越明了,教学的切入点越来越巧妙,教学的效果越来越好。
一、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我的确定是欣赏雾凇的奇异景象,说出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过程。但是时间操作过程中,会把奇异景象的内容作为重点,而第二段的教学就不能呈现出最完整的时间,最完整的设计,总觉得第二段教学的时间不够。看来教学的重难点的确立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把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合并,节约时间,高效。重点就是中间一个小节的教学,把雾凇形成的过程清晰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准,体会吉林雾凇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教学过程中两个重点的突破。
(一)奇异景象的突破。
1、人们把观赏雾凇的过程形象地概括为“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这就是有名的“雾凇三赏”,其中的“晨看挂”指的就是——早晨欣赏树挂,雾凇俗称就是树挂。课文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就直接描写了雾凇的美丽景象。请同学们打开书,朗读相关的语句。(板书:美丽景象)
第一句: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第二句: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感受到了什么?和组内同学说一说,四人小组合作,一人选择一个词语。
3、再来读读这些美丽的词语,读出画面,读出感受。
4、看图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可当你走进东北的吉林,却会看见了这样奇异的景象(播放图片,配乐)——
在这样的过程中,因为是对具体词语的聚焦,所以就形成了突破口,孩子进入想象的空间,就能学好词语,体会奇异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理解形成的原因以及过程。
分成三部分的内容进行学习,一是为什么吉林雾凇与众不同,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二是欣赏雾景,三是欣赏品味形成过程,语言的妙处。这样重点内容明确,也串起了整段课文的教学。
重点是欣赏雾凇凝结的过程。
(1)雾气就是神奇的魔术师,还会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呢!我们一起来像看电影一样,看这个精彩的特写慢镜头。雾气就是神奇的魔术师。神奇在(请你读,连续四人读)——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2)这就是雾凇凝结的过程,给你怎样的感觉?
体会感受“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
体会感受“镀”。
(这里的“镀”本来是指用电解或化学方法在物体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课文中是指雾气的附着在松针柳枝上。)
体会感受“最初、逐渐、最后”。
(算算看,这样精彩的雾凇凝结的慢镜头需要多少小时呢?将近十个小时的时间呢。)
体会感受“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镀上白银的松针、柳枝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这里的银松指的就是——,雪柳就是——。通过这三个词语,我们就感受到了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3)让我们来读出雾凇凝结的神奇美妙的过程吧。
当我们教学的条理性越加清晰的时候,我们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就会越加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