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287
post:487287

《小小的船》教学实录学习反思(肖娴)

  • 发布时间:2017-01-06 10:37
  • 作者:肖娴
  • 点击量:

《小小的船》教学实录学习感言
——南师大附小 肖娴
《小小的船》是三十多年前斯霞老师上的一节课。尽管斯人已逝,实录呈现的是当年的课堂,但现在学习斯老师的教学实录,仍然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首先,斯老师语言亲和力强,要求简洁明了,与孩子对话自如流畅,没有那种“老师腔”“端着”等那种文绉绉、故作高深的感觉
从上课的第一句话开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儿歌。请大家把第十九课的课题读一遍。”就像平时的说话一样,干脆利落,要求明确,一年级孩子很容易理解。仔细聆听斯老师的提问、点评,会发现斯老师的语言总是非常简短。即使是长句子,也是由几个短短的小分句组成的,富有节奏感,易于被低年级孩子接受。另外,对于学生的回答或者表现,斯老师也总是及时点评与反馈:“这一遍大家写得不错”“读得对”等,肯定学生的表现,指出不足,促进学生的学习。
其次,斯老师留心孩子生活,新知识的学习总是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与孩子的旧知相联系,帮助孩子记忆与理解。
在学习“船”时,斯老师问“‘字的右半边我们是熟悉的,是哪个字的半边?”,引导学生和“铅”字的右边对比;在学习“抬头”时,斯老师又问“‘抬头’这两个字在哪儿学过了?”“第二十二课的哪一句?记得吗?”在学习“闪闪”时,斯老师提醒“两个第三声的读法和以前一样,再读一遍”。这些细小的点滴,能看出斯老师时时注意联系旧知,让孩子能够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在脑海中逐渐构筑知识的网络。
在理解小诗中的“船”之前,斯老师问孩子“你们看到过船吗?有哪些船呢?”在学习“闪闪的星星”时,斯老师又问“你们在晚上的时候看见过这种情景吗?”这样的细节,无不显示出斯老师注重让孩子联系生活,让语文与孩子的生活经验相联结,帮助孩子形成画面、具体的形象,促进孩子更深入地理解和学习。
第三,斯老师注意关注孩子思维的发展、语言的训练和实践。
孩子们听完朗读录音,认为读得很好时,斯老师追问:“怎么好法?”短短四个字,却很重要,因为这是在让孩子寻找理由和根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是在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
孩子们会背这首儿歌之后,斯老师的课还没有结束,她继续关注文字。儿歌中有不少叠词,她问:“你们想想,为什么要用两个字重叠呢?小的,弯的,蓝的,不是也可以吗?”启发学生作比较:“小的船,蓝的天”和“小小的船,蓝蓝的天”哪个好?在孩子们体会到叠词表达的好处之后,即刻练习运用:“对,你们也能用重叠的词说一句话吗?例如红红的什么…
此外,斯老师帮助学生补充“要在晴天的晚上,才能看得到星星”,使学生表达更完整,思维更缜密;启发学生想象“他坐在小船上,看到蓝蓝的天像什么?一朵朵的白云又像什么?”;启发学生发现儿歌押韵的美……
整节课中,无处不见斯老师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语言的训练和实践。
第四、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  
在课堂上,对于这首诗歌,学生已经会读、会说,理解画面并进行想象拓展,关注了生字字形,并且会背。可以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已经全部高效达成,减轻了学生课后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