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节课教学之前,我与师父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决定在教学中落实两个语文教学的知识点,一是认识通讯稿,二是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这两点又以第二点为重点。在整体认知课文的环节,我在教学中从通讯报道的结构入手,即通讯稿一般报道重大事件、这篇报道了什么重大事件和这一事件由哪几个程序组成,两个问题完成了概括课文内容和划分层次的任务,也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目标。
在教学第二环节,我让孩子们找出文中表达人们衷心爱戴之情的句子。学生主要找到的一句是第一小节,直接表达情感。另外一些句子包含着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在此环节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交流,让孩子们感受到大海,浪花的描写,其实就是在表达人的情感。
最后一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写作,借助送葬过程中的墓园松柏,阴云层层,天安门广场的半旗,海上的海鸥飞翔来表达情感,学习作者的方法。
在体会四个“也许”的环节中,我的教学速度稍显拖沓,学生在通过理解意思,明白了“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范围在不断扩大,再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孩子读得非常到位。此环节我低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花费的时间较长,导致最后练习写作的环节时间比较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