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上口语交际《借铅笔》为例
南师大附小 程婧婧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似乎能说会道,但在外一遇到需要说话的场合,却很少能得体地表达。究其原因,一方面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让孩子们很少有机会能走出家门自由交际,另一方面家长为孩子代劳了太多,每句话都“喂”到孩子口中,孩子也逐渐丧失了会说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小学低段语文教材中一直保留着“口语交际”这一训练项目。但老师们却很少在课堂上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去交际。听说读写是重要的语文能力,口语交际时,就培养了孩子听和说的能力,这一重要的能力不能交由社会,让孩子“自学成才”,必须在课堂上进行规范地指导。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决定在课堂里进行一次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借铅笔》是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练习2中的一项口语交际训练。如果只将口语交际停留在书本上熊猫向小猴借铅笔、还铅笔的交际上,还无法到达口语交际联系生活的真正目的。
借铅笔其实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情境。对于此话题,学生感到分外亲切。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口语交际的即时性,导致了学生的思维不够流畅、语言表达不够完整、表演不够形象等现象,因此需要教师在学生交际的过程中作积极有效地引导。
1. 从课内到课外,重视创设情境
此节课,我创设了四个情境:1.同学之间借铅笔、还铅笔;2.向老师借教鞭;3.向邻居王奶奶借醋、还醋;4小组合作自由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这四个情境是有层次有提高的,有同学之间的、师生之间的、邻里之间、与长辈之间的,个个都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境。借醋这一环节,借的还是一个不需要还的东西,其实我们生活中也常常遇到向别人借一张纸、一杯水、一通电话等等,都是无需归还的,但是我们同样要有礼貌再道谢。最后一个自由创设的情境更是需要孩子的想象力和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综合能力体现。这充分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其实孩子自己创设出的情境才是他们真正在生活中遇见的真实情境。
2. 从课堂到生活,让学生学会“倾听”
口语交际中,首先就是要会“倾听”。上课之始,我使用录像导入,让孩子仔细倾听录像中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麻烦,需要怎么解决。再让大家说说应该怎么借?别人向你借时你该怎么回答?再结合示范录像,说说为什么可以借成功?让孩子自己总结向别人借东西时的注意事项,即有礼貌、说清楚、要归还。
3. 从课堂到社会,让学生学会“规范”地说
不谈“借铅笔”这一主题,口语交际首先是要孩子使用标准普通话大声地说。进入“借铅笔”这一主题后,我让孩子不仅用普通话大声说、清楚地说,还紧紧扣住“九字要诀”,即有礼貌、说清楚、要归还。在每一个情境中,我都不忘提醒孩子:要想成功借到,可要牢记“九字要诀”哦!当孩子忘记任意一条时,只要我指指黑板,其他孩子就会“规范”地补充完整,这样,每一个孩子都在口语交际中“说”起来了。
4. 从课内到创设情境,让小组活动“动”起来
口语交际并不是一个人的交际,而是一群人之间的交际。教师创设了情境,但是学生“动”不起来,还是没有效果。要想小组合作有效,首先,要清楚明确的小组分工和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图,采用方块、圆圈、箭头和编号把小组中每一个组员都清楚明了地反应在PPT上。这样,无论是二人小组还是四人小组,孩子一看就明白自己的任务,就可最快地进入情境中的角色。其次,小组长调控很重要,这和平时小组合作的训练是分不开的,当组员游离于角色之外,或角色冲突或偏离主题,都需要小组长的宏观调控。最后,需要灵动有生活味的创造力。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小组合作自由创设情境孩子是完全有理由可以进行下去的。但是之前,教师必须要有方向的引导,我结合了四张生活中的图,说道: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别人的帮助,也常常遇到别人向我们借东西,有时是在学校,有时是在家中,有时是在社会上……这样一下就勾起孩子生活经历,其中有一个小组创设的情境是:小朋友和妈妈走散,向陌生的叔叔借手机打110的情境,每一个组员都分配了角色,十分生活化。这样,小组活动真的就“动”起来了。
口语交际的课堂是真正的生活写照,学生课堂上学的,正是生活中要用的,是十分具有实用价值的。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口语交际课堂,拓宽交际的内容,让学生联系生活,只有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成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