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走路的树》教学反思
《会走路的树》是苏教版第四册中一篇清新优美的童话,故事充满了情趣,叙述了小鸟与驯鹿一家纯真的友情,歌颂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文中,作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于是,在备课时我就打算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创设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文章第一部分写了小鸟与“会走路的树”相识并愉快相处的经历——它们去了许多地方,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这部分时,我准备让学生大胆想象它们去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可事先担心孩子的思维不够开放,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上去说。于是千辛万苦地找来了很多图片——茂密的森林 ,弯弯的小河,硕果累累的果园,青青的草地……其目的也就是帮助他们拓展思维,大胆想象。而结果呢?
教学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小鸟和会走路的树都去过哪里,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还没等孩子举手,我就开始播放图片。心想:我已经给了你们这么多提示,看着图总会说了吧。)
第一个孩子举手了,我迫不及待地请他说。
生:小鸟和会走路的树去了桂林,他们看到了骆驼山,象鼻山还有笔架峰。他们还觉得桂林的水好绿好美啊!
师:(心想:天啦!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给了你这么多图片,居然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愣是要说自己的想象。但是,这又有什么不好呢?孩子联系了学过的课文,说得又是那么合情合理。而且这还是平时学习很一般的孩子,不仅想想合理,而且语言表达流畅。)
师:好!你说得真好!能够联系学过的课文,想象得合乎情理,有创意!
生:心花怒放地坐了下去。
我想是受了这位同学的启发,孩子们的小手举得多起来。
生:小鸟和会走路的树去了台湾的蝴蝶谷,他们去了只有一种黄蝴蝶的山谷,也去了有好几种颜色的蝴蝶的山谷。这些小精灵还在他俩身边翩翩起舞呢!
生:小鸟和会走路的树去了美丽的月亮湾,还听到采茶姑娘的笑声呢!
生:小鸟和会走路的树去了傣族人民聚集的西双版纳,看到了火红的凤凰花,看到了五颜六色的烟火,还听到响亮的象脚鼓点。小鸟也和会走路的树参加了泼水节。两个人身上湿淋淋,但是人人脸上都乐开了花。
还未来得及发言的孩子似乎也受到了他们的鼓舞,把本册教材中可以去的地方全去了个遍。现在教材里的地方已经说完了,看你们还想说什么?
生:老师,我来说,他们还去了玄武湖的樱洲书房。
生:还去了常州的恐龙园。
生:他们还去了厦门的鼓浪屿,品尝了各种各样的鱼丸呢!
孩子们开始激动了,有的还没等别人说完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叫出声来
……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本册教材内容进行了丰富的想象,但是没有几个孩子说我所提供的图片内容。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卢梭早就告诫我们了,“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热情和感情的;如果用我们的看法、热情和感情去取代,那简直是愚蠢的。”由此看出,对于学生认识的独特性,我们应加以必要的保护,对于他们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表达更应给予充分的尊重。
反思这一教学片段,我觉得自己的做法值得肯定的是:虽然孩子没有说教师预设的内容,但我没有批评而是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保护了学生的自尊,让他们敢于发挥想象,感受到自主创造的快乐,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一边想培养孩子自主创新的能力,一边又束缚着他们的手脚。如果今天不是第一个孩子跳出我的框子说到图片之外的内容,可能大多数孩子的思维就被我的图片限制住了。
但是,一个班级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对于这样的群体,还是需要教师的帮与扶,我又该怎么做呢?
诊断了前面的设计,我给自己的教学开出了一记处方,它的基础就是充分相信孩子。
教学设计如下:
师:同学们,小鸟和会走路的树都去过哪里,都干了些什么呢?大家看屏幕上的填空,大胆想象,根据填空中的提示自己说一说。
出示填空:小鸟和会走路的树来到 ,看到 ,听到 ,他们还 。(“听到、他们还”后面的内容也可以不说。)
班上的学生参差不齐,只要能说出来到哪里,看到什么就算达标了。至于后面的内容能够说清楚了,要大加表扬。接下来就是等待,不要急于让先举手的同学回答,以免影响其他同学的思考。若学生的回答比较片面,总是打不开思路时,教师再予以必要的指导和点拨。这时候之前准备的图片就有用武之地啦!
这一教学处方对于我来说调整的不仅仅是教学设计的顺序,更重要的还是教育理念的更新——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著名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提出这一观点:每个孩子都有能力去做每一件事,只是没有给她锻炼的机会而已,只要给她广阔的空间让她去自由地发展,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段话我将牢牢记在心间,并将真正地践行在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
因为:能被自己信任,是幸福的。
能被别人信任,也是幸福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