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893
post:486893

《冷热与温度》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6-12-27 13:38
  • 作者:刘佳
  • 点击量:

一、解读教材——教学目标是什么?
《冷热与温度》一课时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的第一课。仔细研读教材,图文并茂的两页纸,分为三个部分:认识温度计的作用;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教材建议一课时,那么这一课时将会非常充实,甚至时间有些紧张。
从课标解读本课,本单元的科学探究技能目标分别是: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从这个角度出发,本课的重难点就很清晰了,重点是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难点是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要实现上述目标,攻克重难点,教材安排了三个活动,首先是一个经典实验——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杯内,体会两个手指的感受。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定物体的物体。第二,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让学生在测量中练习、巩固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第三,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热水变凉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到过其中的规律及其蕴涵的科学道理。这一部分重在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与记录的能力,并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热水降温先快后慢的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实验结束后,还应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探讨出这个规律是由温差比造成的,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一节课要完成这三个部分不是不可能,但是时间会非常紧张,学生的技能发展不会扎实。因此,我把这三个部分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什么是温度,如何使用温度计,连续两次测量一杯水的温度。以这个活动为铺垫,使学生牢固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初步理解温差,尝试从温差解释温度变化的趋势。第二课时,学生通过预测——设计实验——收集数据——作出解释——得出结论这一系列的过程,自主探究热水降温的规律。
二、解读学生——在“有”与“无”之间
学生上这节课的基础是什么?他们有什么?没有什么?这个我必须有一个预计。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学习过用温度计测量空气温度。学生有年来学习科学课所积淀的探究兴趣,有天生的好问“为什么”的热情,有以前知识的积累,有生活中观察的经验。一句话,他们有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基础,这就要好好调用起来,并予以发展。
那么上这节课,学生没有什么?我认为,学生在9-10岁这个年龄,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件事情或某一个事物上,让学生连续十分钟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确实是一个难点。
把握学生的“有”与“无”,进行适合学生探究基础的教学设计,尽量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和活动上,不让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
三、解读资源——为学生准备什么?
教育资源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固然好,利用得不好,只能阻滞学生的思考,降低学生的探究有效性。如本课的导入活动,用三杯水让学生体会光凭手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这是学生生活中也会有的体验。但在不同的季节,手的温度会影响实验效果,我在上课时正值冬季,体感很冷,所以这个实验要保证冷水足够冷,热水足够热但又要防止烫伤。
之后测量水温的活动,我只给学生准备了水杯和温度计,没有提供铁架台。我考虑到在现实生活中测量水温,需要手持温度计去测量并读数,因此在实验时尽可能的贴近生活,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方法。
四、教后反思——我的得与失
经过师傅的磨课和自己的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收获与感悟。
1.注重教学语言的简洁与规范。在第一个导入活动时,我用讲述性话语向学生介绍活动规则,但说的太多,从学生的眼神中我看出了很多迷惑。于是,我改用身体示范介绍活动规则,必要时才加入语言解释。利用演示的方法,我发现活动效果很好。因此在实验要求讲解时,可以用身体示范、图例演示、学生演示等方法,长篇大论反而会让学生抓不住重点。
2.让学生多表达,教师少讲授。在之前学生学习过测量气温的温度计,这次利用的实验室温度计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与气温温度计相同,因此,我用自主学习单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观察、讨论。之后由学生参照学习单进行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完善。在讲解温度计的规范操作时,让学生参照图例,辨析正确的使用方法,并且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即可。
3.连续测量热水温度的实验中,测量的规范是实验结果准确的重要保障。我根据表格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时候开始计时,测量期间温度计如何放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思考设想实验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并自主解决。各小组同学通过分工合作的方法,都能较准确的测出各个时间点的水温。
4.分析数据,发现规律。在第一课时连续两次测量水温的活动中,有的小组测的热水,有的小组测的冷水,因此在第二次测量时,有的小组水温下降了,有的小组水温不变,甚至还有小组测量结果是上升的。面对这样的结果,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正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温的变化,是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密切相关的。有的小组测量结果从第一次的16.5上升到18,这有可能是学生操作不规范导致的,因此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辨析。由此课的分析数据正好引出下一节课连续测量水温的活动,学生有了测量与分析数据的基础,下节课的活动就会顺利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