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明确将“数学活动经验”列入课程总目标之中,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四基”,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连同原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同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和主干。数学活动经验也随之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
数学活动经验不像数学知识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不能直接教授,它要以感受、操作、探究、数学思维等活动为载体,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促进学生从“经历”走向“经验”。按照行为操作活动和思维操作活动的标准,将数学活动经验分为:操作的经验、探究的经验、数学思维的经验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的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从设计组织好每一个数学活动入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通过数学活动:1.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的过程。2.经历数学“对接”生活的过程、激活已有经验,并使之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3.经历数学活动的反思过程,丰富、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认识人民币》正是着眼于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而设计的,这里的数学活动经验主要是指操作的经验。
第一次数学活动安排的是:和家长一起去超市或文具店购买学习用品。(这个环节在课前进行)通过课前调研以及第一次试教,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听说过人民币,具有一定的认知经验,但也有部分孩子几乎不熟悉、不认识人民币,尤其是小面值的人民币。基于这样的调研结果,课前给学生布置了感受型作业。通过直观感受、人民币接触的经历以及对人民币的朴素了解,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这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小组活动。
第二次安排如何付1元的活动,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体会到付币方案的多样性,并试图使学生的思维条理性、次序化。
第三次安排“爱心义卖”的购物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如何使用人民币,丰富和提升对人民币的认识。
我们力图通过多样的活动设计,为学生获取数学活动经验服务。
如何帮助学生积淀数学活动经验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不可能通过几节课的教学达成,今天我们只是抛出这样一个关键词,如果老师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推荐大家阅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以及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