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在教学《平均分》这一课时,在出示主题图后,我请学生拿出带来的8个圆片,代替主题图中的桃子自己分一分,比一比谁想到的分法多,然后请学生上台用吸铁石在黑板上摆一摆,让其他的学生仔细看,观察摆出来的三种分法,说说哪一种分法有点与众不同呢?学生发现分成两堆同样多的分法最特别,由此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当教学例题2时,先让学生自己分一分,然后请学生上来分,请其余同学认真观察分的过程,引导学生讨论怎么样分才能每2个一份。 当生活中不具备用实物去分一分的时候,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呢,大家集思广益想出圈一圈,画一画等方法。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平均分的意义,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而结合实践操作,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