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首先毋庸置疑,这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人”的文章。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为了突破本课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打通从学习树到感悟人的关联。在第一课时结束后,我设计了如下前置性作业:
1、推荐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宋庆龄机智脱险》、《在暗杀与恐吓面前》、《我不能忘掉祖国》,《营救“七君子”》、《宋庆龄与两个孩子》,
2、文章的题目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樟树和宋庆龄有什么相似之处,写出你的想法。
进入第二课时,我确定的主题是“怀念一个人”。以下是我的教学主要环节:
1、回忆樟树:上课伊始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回忆课文。由老师范读课文的45小节,屏幕上出现一幅幅樟树的图片,学生在欣赏和聆听中回忆着课文内容。
然后出示填空:这是一棵____________的樟树。
2、回味话语:接着顺水推舟学习1-3小节,是啊,难怪周恩来劝宋庆龄搬个家,她却不肯,她是怎么说的。请一生读1-3小节。重点品味宋庆龄的话:“ 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抓关键词“舍不得”体会宋庆龄对樟树的喜爱和留念。
3、走进人物:
课前我们阅读了有关宋庆龄的小故事,我们先来来交流一下,选择一个故事说说从中你认识到一个怎样的宋庆龄。
(出示填空题:我最喜欢《 》这个故事,从中认识了一个 的宋庆龄。
生:我最喜欢《宋庆龄机智脱险》,从中我认识了一个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宋庆龄。
从《在暗杀与恐吓面前》这个故事我认识了一个临危不惧,一身正气的宋庆龄。
生:我最喜欢《我不能忘掉祖国》,从中我认识了一个热爱祖国的宋庆龄。
生:我最喜欢《营救“七君子”》,从中我认识了大义凛然的宋庆龄。
生:我最喜欢《宋庆龄与两个孩子》,从中我认识了一个关爱儿童的宋庆龄。
之所以选择通过阅读故事的方式了解宋庆龄,因为故事是孩子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他更具有情节性,也更能使读者产生共鸣。然后教师进行总结介绍宋庆龄的生平经历。包括宋庆龄从青年时代就开始追随孙中山开始了革命生涯。她一生正气,不被金钱利诱,不畏死亡的威胁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卓越的胆识。以及宋庆龄一生都在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功勋卓越。
在此基础上由树及人,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
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课前我们进行了前置性的学习,思考了宋庆龄和樟树的相同之处,先将自己的思考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待会每组选一位代表总结发言。我相信通过这些故事,以及关于宋庆龄的生平简介,再联系到樟树的特点,学生应该能认识到宋庆龄和樟树都有着美丽的外表,可贵的品质,都深受人们的喜爱。教师总结,真是人如此树,树如其人。这一环节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去自主探究,通过自己的实践、思考,获取知识。当然我认为教师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更应该做好学生智慧的引领者,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理解不深时,教师应加以追问;当学生意见相左时,教师应适当点拨。当然,预设是美好的,意外时难免的,如何能达到“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高远境界,功在平时,我还在不断努力中。
4、睹物思人。接下来我们自然地过度到最后一小节,人们喜欢在樟树前留影的原因也就水到渠成了。因为在人们的心中,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而是宋庆龄高尚品质的化身,也表达了人民对宋庆龄无尽的怀念。最后带着这样的理解和体悟朗读整篇文章,感情升华。
学到此,看似可以为全文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可我却变成了一个省略号。有人说读书有三重境界: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进能变通运用,巧舌如簧,有一得。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为了让学生的读书走向更高境界,我进行的相关的阅读拓展。
5、学习写法。
这篇课文看似写樟树,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像这样的文章都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我们在阅读时既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还要由表及里感悟深层的含义。下面我们就再来阅读一篇这样的文章。
6、拓展阅读。
发放《落花生》的原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读后交流1、花生的特点是什么?2、文章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
之所以选择《落花生》这篇文章作为补充阅读,一是源于他的经典,影响了几代人,而且该文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对四下的孩子来说比较适合。二是因为他的典型,借物喻人特点明显,道理深刻。学习此文,既能品其文又明其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