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811
post:486811

《前滚翻》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6-06-18 13:35
  • 作者:曹滢
  • 点击量:

  今天有幸聆听了来自云南访学团的老师的执教的一节三年级《前滚翻》课,再一次触发我对此教材的思考。在课堂中教师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试图去解决学生低头和滚起来的问题,可是收效甚微,就起缘由,是老师说的不清楚?还是教师讲解不到位?或是教学手段出了问题?我的思考如下。    
                                  准备活动与教材的融合
准备活动包含了:慢跑及韵律操,在慢跑中加入天地球的小游戏,让学生尝试着模仿前滚翻当中可能出现的动作;韵律操当中应该把身体的活动与教材相融合,在活动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将各种模仿小兔跳、不倒翁小游戏等带入其中,铺好路指引学生走老师要走的方向。所以简单重复没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不仅没有满足学生学习的愿望同时也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
     游戏与主教材的融合
在学习前滚翻时有三个很重要的词汇分别是“低头”“撑”“蹬”,如何让学生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意义呢?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多设计一些有效的小游戏,或者把已经铺垫的小游戏进行一个升华推进,例如:“小兔跳”跳起腿不能分开、透过跳起的双脚看后面同学的垫子、比比谁跳的更高等诸如此类的游戏。在游戏中学生向后看的过程,就是低头的过程,看的过程也能让双手撑住,跳起的过程,即是蹬地的过程。
让教师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理解,教学主体的认识往往决定了教学效果的达成,如何把我的认识转化为你的认识很重要,例如:“低头”头低下来就行了吗?有多低?本节课中低头实为藏头,藏起来,才是真的低。又如“撑”,哪里撑?撑哪里?怎么撑?撑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手撑住了,腿应该放哪里?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做个小标识,将小手掌贴在垫子上,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找到正确位置。  再者“蹬”怎么蹬?哪里再发力呢?学生小兔跳游戏中,跳起有一定高度就能说明用力蹬地了……
     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也会走入各色的误区,亦会有很多失败的经历,但这些却是我们宝贵的财富。看课的过程是追问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更是启迪的过程,每一个错误或者无效手段都值得我们去品味!思考,能让我们走出教学的困境!
      
 
 
上一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