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808
post:486808

《芦笛》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6-06-16 16:18
  • 作者:马林硕杰
  • 点击量:

《芦笛》教学反思

《芦笛》是一首由扬奥乌夫作曲的波兰歌曲,三段歌词各有侧重表现的对象,组成一个由音乐吸引而壮大队伍的故事。“绿”的颜色展现着生命的活力。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三乐句和第二、四乐句完全重复“小军鼓”的节奏,行进感很强。旋律多为同音进行、级进以及三度小跳,接近“抛物线”的旋律,给人以活泼的感觉;偶尔也有四度大跳的出现,给人一种开阔刚健的印象。曲调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突出了歌曲的主题。全曲轻快、悠扬,特别是附点八分音符的频繁运用和偶句句尾的休止,更增加了歌曲的跳跃感。附点八分音符的频繁运用和偶句句尾的休止,虽增加了歌曲的跳跃感,但同时也成为生学习歌曲的难点所在。于是,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节奏这个难点上用笛子这一道具,请学生用口技模仿笛子的节奏,来突破枯燥乏味的节奏练习。而后,又通过对比的方法,比较个乐句的异同,让学生自己找寻歌曲的节奏特点还从读节奏开始到学唱歌谱,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之后,歌曲的节奏不攻自破。此曲除了附点节奏有一定的难度外,其他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所以,我现将教学设计调整为三个部分,首先通过节奏练习,让孩子了解连和断的节奏,并能够自己拍出来。再通过连与断的练习,分辨出一二乐句和三四乐句。其次,通过读节奏和按节奏读歌词的方式,了解附点节奏的运用,并且能够歌声中,唱出附点所带来的感觉,从而体验歌曲欢快有趣的情绪。最后加入竖笛的演奏,用多的口型提示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笛声的音量,最后将笛声和歌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总结以下几点

一,对于环节的设计的有效性。比如说,我提个要求不换气,那么在进后面的教学环节当中,应该都同样如此要求,并且要给孩子多余的时间去练习几遍。

二,音乐特点的整体呈现。在钢琴伴奏中,强弱感觉还不够,把二拍子的强弱规律应该表现的更明显,孩子才能将二拍子强规律唱出来。

三,对于ppt的设计,从视觉和颜色上再加以美化就更好了。

四,竖笛演奏的设计。可以一小节一个音,相对来说平缓一些,如果一个小节吹4个音,那么对于孩子来说要匆忙,歌曲的速度相对也比较快,那么一个小节一个音更合适一些。

五,孩子平时音乐课的歌唱方法。歌唱方法要注意训练欢快要用气息去支撑收场,而不是用嗓子去喊,平常的教学要更细致,注意孩子的演唱方法,注意孩子的,发声气息训练。

 
上一篇:陈静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