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787
post:486787

杨婧 认识厘米 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7-01-05 21:31
  • 作者:杨婧
  • 点击量:

 《认识厘米》这节课我紧紧抓住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和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这一重难点来设计的。怎样让学生通过活动来建立这一空间观念呢?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第一、设计的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真正形成空间观念;第二、设计的活动学生是否有兴趣。基于以上的思考,我让学生从家准备了一些物品,有回形针、铅笔、小棒,我希望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物品,把抽象的概念厘米进行物化、形象化,从而达到建立一厘米的空间观念和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为此,本课我着重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让学生从“量桌子的长度”这一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通过不同的测量工具去测桌子的长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尺子是如何产生的。为此,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就提出三个问题:(1)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2)我们怎样使测量的结果一样呢?如果用同样长的小棒来量,结果会怎样?让学生再一次尝试用同样的统一的测量工具量,使他们体会到测量的结果是相同的,从而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如:纸条、线段、书本等等),所度量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对于直尺的认识,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

        2.注重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感知、体验。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建立它的表象的:(1)画,让学生从0画到1,这一小段就是1厘米;(2)找,让学生找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由于找的东西是学生喜欢的,在学生的独立学习完成后,教师又组织学生进行了集体的交流,这一交流过程使本来一些并没有发现的同学,通过其他同学的汇报,也掌握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实现了集体智慧的共享。(3)估,通过实物投影演示:用尺子量一量哪个手指宽大约是1厘米,再用拇指和食指把1厘米宽的手指固定住,然后把手指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 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同学互相比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