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宝藏》教学反思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的学生学习时绝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故事、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中进行朝气蓬勃的智力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成为这个世界中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孩子的学习是生动而富有情趣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让孩子能够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我想这就是把游戏融入教学的意义。而在和数学有关的数学游戏中,孩子不仅仅要体会到游戏的快乐,也能够从中获得相关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浅显体验。
关于《神秘的宝藏》这一节游戏课,它最初是从孩子中来的。从开学开始,我就在请孩子们自己在家中阅读数学绘本。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孩子把《外公的神秘宝藏》这本数学绘本拿来与我分享。这本绘本通过两兄弟的寻宝游戏,告诉了我们关于坐标的知识。经过再次的加工和设计,将它变成了数学游戏课《神秘的宝藏》。考虑到低年级孩子的认知发展,在游戏设计中,我省去了坐标知识的介绍,而是使孩子在活动中感受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以及初步感受函数的思想。
【设计一】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杰克和利奥刚刚搬了新家,当他们在门口玩的时候,收到了一张外公的明信片!
明信片上写了这样一段话:“嗨!杰克和利奥!我希望你们喜欢这个新家。这栋房子里面可满是惊喜呦!到阁楼里去找找吧。爱你们的外公”
杰克和利奥飞奔上阁楼,环顾四周,发现了一个橘黄色的文件夹,上面写着:藏宝图。“有宝藏!”杰克说道。他一把抓起文件夹,一封信从里面掉出来。
利奥念着信:“先仔细看图,再开始寻宝!”
文件夹被打开了,里面有藏宝图和寻宝指南!
寻宝指南:1、从零点出发;2、沿着线,向右直行或向上直行; 3、每次只能走一格。
提问:从这张寻宝指南里你知道了什么?
在黑板展示寻找指南关键词。
①零点
②向右或向上直行(举反例)
③每次走1
谈话:那么零点是什么意思?沿着路向右直行或向上直行又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起接着往下看!
“寻宝游戏!”利奥喊道。
“我们开始吧!” 他们拿出了第一张藏宝图!
提问:仔细看,这张藏宝图上有什么?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预设:①有数字;
②有横和竖的线;(我们在找宝藏时,要沿着这些线来走,每次只能向上或是向右走一小格)
③0的位置有一个小房子;(小房子所在的位置就是零点,它是我们出发的位置)
④有一个红色的叉叉(代表宝藏)
谈话:现在你明白可以怎么找宝藏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没有孩子能够拒绝来故事的诱惑。在游戏课伊始,我向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从而引入我们今天游戏课的主题:寻宝。想要寻宝,首先要有藏宝图,其次是要明确寻找宝藏的规则。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要有亲身实践的过程,如果直接出示藏宝规则并由教师进行讲解,大多数学生可能不会在意规则,而是按照自己心中所想来寻找宝藏。因此在介绍藏宝规则时,我先出示了藏宝指南,读过之后请孩子说一说从藏宝指南中知道了什么,找到了哪些关键词。在请孩子介绍藏宝指南时,孩子能够很明确地重读关键词,在此基础上,我在黑板上展示了三个关键词:1、零点;2、向右或向上直行;3、每次走1。明确了藏宝规则,但是如何在藏宝图中按照规则行动呢?在介绍规则之后,我出示了一幅基础藏宝图(1,1),请学生观察这张藏宝图上有什么。在请学生回答并作出动作演示的过程中,将书面的藏宝规则细化到藏宝图上,帮助每一个学生理解寻宝游戏的规则。
在这个环节中,故事能够很快的把孩子带入寻宝的情境中,但是到了后续环节,故事的意义就不大了。因此,在导入环节,可以直接设置一个有吸引的宝藏,通过宝藏引入今天的课题——《寻宝》,接着出示藏宝指南和藏宝图,开展教学。
【设计二】明细规则,开启寻宝旅程
(1,1)示范规则
谈话:想要找到这个宝藏,可以怎么走?
预设:向右走1格,向上走1格(板书:右1上1)
向上走1格,向右走1格(板书:上1右1)
过渡:小朋友们真厉害,一下子就找到了第一个宝藏!两兄弟这还有一张更难的藏宝图,想不想来挑战?
出示(2,1)藏宝图
寻宝要求:
①同桌一起思考,比划比划,看看可以怎么走。
②把你们两个都同意的答案画在纸上。
(2人一张)同桌活动后,小组汇报。
预设:①先向右走1,再向右走1,再向上走1.(右1右1上1)
②先向上走1,再向右走1,再向右走1.(上1右1右1)
③先向右走1.再向上走1,再向右走1.(右1上1右1)
提问: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3条通往宝藏的路(指着黑板上的路),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不管怎么走,走的总数是一样的,都走了3。
②向右走的总数一样,向上走的总数一样。
学生明晰规则,并不代表能够很好地遵守规则活动。因此,在进行寻宝活动时,我先带领孩子一起进行了简单的寻宝活动:寻找宝藏(1,1)。找到宝藏(1,1)的路线只有两条,出示藏宝图之后,请孩子自己独立思考,找到通往宝藏的路径。接着请孩子汇报,教师在课件中展示出找到宝藏的路径。这里设计的意图是:1、明确如何按照寻宝指南找到宝藏,初步感受找路线的方法。2、了解如何在藏宝图中表示出“我是怎么走的”(沿线走,画箭头表示方向)。
接下来,半扶半放,请孩子同桌合作,寻找通往宝藏(2,1)的路线。同桌两个小朋友只有一张藏宝图,因此两个小朋友要交流,再把两个人都同意的路线画下来。在同桌活动过程中,一是使孩子进一步明晰了寻宝规则,帮助还不明白规则的孩子理解规则;二是培养孩子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感受宝藏路线的多样化。而在观察路线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这些路线的共同之处,为后续寻找更多样化的路线做准备。
【设计三】户外寻宝,体会有序思考
1、实践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真厉害,帮两兄弟找到了宝藏。老师也藏了一个宝藏,看看从零点出发,怎样走,能够找到宝藏?(4人一张)
要求:①四人小组活动,根据寻宝指南(指寻宝指南),在藏宝图上走一走
②小组长把你们都同意的路线画在纸上。
③每找到一种,可以给自己小组加颗星。
户外活动,在方格上走一走。
2、交流汇报
提问:刚刚我们一起去寻宝,你找到宝藏了吗?你是怎么走的?哪个小组愿意来和大家分享?
请几个小朋友上台介绍自己的方法。
小朋友边介绍,边把方法罗列在黑板上(左边全是第一步向右,右边全是第一步向上)
提问:你们这么快就找到这么多种方法,你们是怎么找的呀?(按顺序来找)
(手指黑板)追问:按顺序来找?
预设:在找的时候可以先找第一步向右的路线,再找第一步向上的路线
小结:嗯,我们在找通往宝藏的路线时,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有序的思考。这样能够找的又好又快!(手指黑板)
经历了前两个宝藏的纸上谈兵,孩子们已经有些跃跃欲试了。这个时候,我出示了第三张藏宝图(2,2),邀请孩子一起外出寻宝。和之前两张相比,这张藏宝图较为困难,通往宝藏的路线比较多,因此更需要孩子彼此合作。带领孩子外出活动时,小组长的任务就十分重要了,要组织好小组活动,同时也要安排成员及时记录活动的过程。虽然这只是群一年级的小朋友,但是活动起来却也是井井有条。活动结束之后,孩子们回到教室进行汇报,好几个小组都找全了6种方法。在请一个小组汇报是如何找的时,他们说,先找到一种,然后把所有的方向都反过来,就能得到另一种。当时,我不由得为孩子鼓掌,孩子们成对寻找的方法着实十分巧妙。按照孩子的汇报,我也将不同的路线有序的排在黑板上,使孩子清楚地观察到寻找路线的有序性。
在这个环节中,户外活动之后,我直接请孩子们回到教室,进行汇报,而能够得到宝藏的小朋友,只有那些上台进行汇报的孩子。其实在孩子户外寻宝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在宝藏的位置设置一个宝盒,当孩子找到通往宝藏的路线时,就能够从宝盒里获得一个宝藏。寻宝结束后,也可以请动作最快的小组现场示范他们是如何寻宝的。及时给孩子成功的反馈,能够激发并保持孩子游戏的兴趣。同时,设置宝藏也能够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设计四】寻宝变式,体会函数思想
出示藏宝图
提问:现在老师也带来了一张藏宝图。(出示藏宝图)小朋友从0点出发,按照寻宝指南,只走了7步,就找到了宝藏,你知道宝藏在哪吗?
走7格可以的走法:(0,7),(1,6),(2,5),(3,4),(4,3),(5,2),(6,1),(7,0)
请小朋友上来找宝藏,在可能是宝藏的位置贴上自己的小纸条。
谈话:诶!小朋友们找到了那么多宝藏可能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①走七格可以有不同的走法,可以到达不同的位置,这些位置能够连成一条线。
②横着走的多了,竖着走的就少了;横着走的少了,竖着走的就多了。(因为总数都是7)
谈话:老师只藏了一个宝藏,宝藏到底藏在哪里呢?哪个小朋友找到了宝藏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哇!宝藏在这里!谁找到了?(屏幕展示宝藏的位置。)嗯你真厉害!
在经历几次寻宝游戏之后,我又设计了一次变式寻宝游戏。这次只告诉孩子出发的零点和走的总格数,请孩子用刚才获得的感性经验来寻找宝藏可能的位置。刚开始,孩子还是凭着感觉来找横着走和竖着走合起来是7格的位置,当有三四个小纸条被贴上藏宝图后,有孩子发现了藏宝图的秘密:这些宝藏可能的位置能够连成一条线。当宝藏可能的位置都被贴上了小纸条时,有孩子发现,这些位置,横着走和竖着走的格数合起来都是7,有些可以靠7的分与合来找。在寻找完老师的宝藏之后,可以请孩子自己设计一个宝藏,在小组内找一找,和伙伴、家长们玩一玩。这样由课内到课外,我们的游戏课就由学校拓展到了孩子们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