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园林》教学反思
《美丽的园林》是苏少版第十二册第十课内容。中国古典园林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精华,它独树一帜,与欧洲、阿拉伯园林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国园林将自然与人工创造的山水花木、建筑等融于一体,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相亲和的思想传统”;欧洲古典园林讲求形状、色彩和气派,喷水池增添了活跃的气氛。园中的植物几何形图案,分行列队,有序归整,显示人对自然的改造,表现西方文化的高度理性。
本课原为欣赏教学环节,意在使学生初步了解中西方园林不同风格。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印象和理解。将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成集“欣赏评述”“综合探索”“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的六课时课程。让学生通过对中过古典园林园林类型、特点上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精神内涵后,自主学习,寻找素材,模仿园林制作出来。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提高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中国园林文化的热爱。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几百年前,汤显祖在《牡丹亭 游园》里这样写道:园林,寄托着人们对诗意生活的向往,承载着我们一代代人寄情山水,渴望与自然融合的理想。
整个四月,我在所教六年级四个班中,做了一项比较有意义的大型作业——园林微景观设计。整个过程费神耗力,几乎上课、课间、中午都在陪伴学生和照顾他们的园林作品。但一点也不后悔和孩子们这么激情满满,每天看着学生逮着机会就粘着自己,在作品前忙前忙后,问长问短,幸福感直线攀升。这估计只有一线教师才能感受到的快乐!
在上本课前,我先深度的分析课本,结合《美丽的园林》、《我做的花园》两课中所提出的重难点。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我做了以下工作:
1、认真对待
向专业人士咨询真实绿地、园林规划手续;模仿出一本适合小学生的“园林设计书”。
2、深入了解
查阅百度、专业书籍,进一步扩充对园林基本元素(建筑、山石、绿植、水体等)的了解。比如,亭子的分类、桥梁的分类及园林桥梁的常见构成;地面植物、灌木、乔木的品种和特性;水体布局等专业知识。当然,这些知识,我同样布置学生,结合”园林设计书”作自我学习,我觉得这是孩子应该要掌握的学习方法,具有生长性的学习方法。并且真正实现多学科交融。
3、挖掘智慧
反复思考,与组内老师讨论、结合学生课堂讨论。讨论选材,制作微型园林时,可以用生活中哪些物品、做怎样的改造,才能更加符合园林的特征。从工作开始,便告诉学生,我们不再是用纸粘土玩一玩,这次是真的去做他们从未感受过得“园林模型”!换句话就是“动真格,玩真的”。这个环节特别有意思,特别动脑筋。
4、 结合文献
为了给课堂目标寻找有力支撑,更好的了解学生学龄实践程度,查找相关文献,真的有很多教学记录给了我力量。得到了精神上莫大支持。
《一个小学十年努力记》书中多提倡动手实践。此次再次借阅,
“儿童学习美术的目的那一定是还是要
充分涵养他享乐美的能力,多方唤起他动作的建造力才是。”
“依旧但从绘画一方面做下去,是决计不能获得美满的效率。推元其故,图画范围狭小,乃其主要原因~~好像原属于手工方面的黏土,适应着儿童的想象力制造成各种形状,便是练习动作建造力的极好材料。还有空间平面美的剪贴,属于美方面的技能学习。”
“我们认定儿童应有欣赏的必要,因为儿童的光觉和色觉发达很早,见了光明灿烂的色彩,无不精神愉快,表示亲爱之意。”
“美术教育,可使儿童心神愉快,涵养趣味,陶冶美感,启发高尚思想。”
本次教学不仅收获精美的古典园林作品,还有来自心灵精神上的升华,学生切身感受的团结、协作、感恩会让他们受益终身。我为能达到这样的目标而感到欣慰。孩子们,用手边可以寻觅到的材料,精心构建,分工合作,完成了这样园林主题的大型美术作品,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或许这耗费了不少的时间与精力,可是人不慢下来,怎么能看见自己呢?不从容,怎么来得及做梦呢?愿我们的孩子,保有着这份真,记住今天的美!
学生在探索、磨合中体验到的新技能、运用到的新材料、了解到新知识,相信这样特别的艺术体验能够开启他们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美,并具有自立性的艺术开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