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边疆小夜曲》的教学反思
张开泉
这学期,我上了一节课,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诵读与积累”,也就是一首小诗——《边疆小夜曲》。上下来觉得还不错,每个环节顺利推进,孩子的反应也很热烈。听课的老师评价也不错。
可是,等到我整理了自己的课堂实录后,才发现,教学这么多年,我在讲台上,还不太会说话;我还要在课堂的语言上多加注意,多加锤炼。现围绕实录谈谈我在说话方面的失误。
1、 说多了:言语随意,让学生晕头转向
我这个人有时候好为人师,在学生面前就说话更是不加约束,比较随性。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话多,有时候一句很明白的话要衍生出不少废话,自己还不觉得。如下面的实录:
师:这么多景物哪一个是最美呢?为什么你觉得它最美?分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自由讨论)
师:好,下面我希望大家的回答各不相同,对美的看法各式各样。
生:我觉得星星最美。可以换一个词来作比较。比如说换一个“照“字就感觉很强烈,用“映照”就感觉很柔和,又有一点拟人的感觉……
刚上课提第一个问题,第一个回答的学生就给我了一个下马威。什么原因?我问的太多,要求太多。“你觉得哪一个最美?为什么?”就可以了,结果后面又加了“希望大家回答各不相同,对美的看法各式各样” 的废话,结果这个学生给我的要求绕晕了,先回答了“星星最美”以后,就开始配合我的“回答各不相同”了,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为什么”。
能怪这个学生吗?其实她的语感还是不错的呢?知道“照”与“映照”的强弱关系。可是,走题了!说导致的?我!为什么?话多,误导了学生!
可是,课堂又是需要老师的引导才能完成的。所以,该说的而不说,也会贻误“战机”。
2、 说少了:言不尽意,让学生似懂非懂
继续看一段实录:
生:我补充注小z的,我也觉得母亲最美。我想到了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大家一起)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是的,母亲的形象真是太美了!
这里学生想得不错,说得不错,用古诗来解析现代诗,诗味十足。唯一的缺憾是没有把这首诗中母亲的美“美”在何处做出自己的诠释。如果在后面加一句:“这首诗中母亲为游子缝补衣裳的画面太美了!她为游子担忧的伟大的母爱更美!”那就无懈可击了。但,学生没有,这可以理解!可惜的是,此时的我,也没有及时补位,把这句话朗声说出;而是像个应声虫,一味重复着“很美”“太美”这样的无聊理答……该说的没说,许多孩子就会沦为背诗的机器,即使勉强理解了诗意,但并不清楚《游子吟》用在这里的真正目的。“学以致用”,学习了但却不知道怎么用,只是跟着背一背,那就有哗众取宠、滥竽充数之嫌了!
怪谁呢?还是我!因为说少了,我又丧失了一次教学的契机!
3、 说急了:言语压人,让学生被动接受
其实,说多说少还只是个水平问题,只要注意,以后就能避免错失良机。
但是,话说得太急,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甚至利用教师的绝对话语权压制学生,这就不仅仅是水平问题了,而是对“学生为主体”教学规律的漠视,最值得我深刻反思。比如以下两个教学片断:
(一)
师:那么,大家没有觉得婴儿是美的吗?(沉默)看来大家都把婴儿给抛弃了,大家都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众笑)婴儿到底美不美?(生又说美有说不美的)没有觉得婴儿是美的吗?(生沉默)看来大家的爱心要从娃娃抓起啊!(众笑)
(二)
师:大家看,这首诗不仅画面美、构思妙,而且立意怎么样?
生(不一):好!(妙!新!……)
师:应该是立意高啊!不要说什么风花雪月,不要搞什么无病呻吟,要弘扬这样的主旋律!这就是立意高!如果我们的文章也能做到画面美、构思妙、立意高,那么你的文章会没有诗意吗?还有一点,作者写了这么多,但直到最后才把自己的立意表达出来,这叫做“卒章言志”,这也是“画龙点睛”的点睛法之一啊!
这里所撷取的两段,充分反映了教者在使用言语上的霸权控制学生,大有强人所难,强迫接受之意。像第一个片段,其实,在发现没有人说婴儿是美的时候,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我们忽略了什么?而不是由教者直接点出。其次,说出婴儿以后,不应该插科打诨,而应该正确引导,尽快切入正题:可以出示拉斐尔《圣母像》中的婴儿,可以引导学生想想自己看过的婴儿,这样得出“婴儿很美”的结论应该是水到渠成。可是我只会冷嘲热讽一通,结果学生除了沉默就是笑。简直是讽刺啊!
至于第二个片断,是我自己急于把我预设的三个要点“画面美、构思妙、立意高”之中的第三点尽快抛出去,以达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然而,把学生整体给忽略了。虽然说了一大堆话,语重心长,颇有道理,但有的学生甚至连“立意”二字都不太懂,他们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我这样夸夸其谈除了一点作秀的成分,还有什么呢?
教学是门艺术。而我有时凭着感觉,凭着一点小聪明;有时意气用事,有时口无遮拦,有时又不知轻重……最关键的一点,有时候太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忽略了教学中的等待,忽略了教学的一张一弛的节奏。今后,当从学会说话开始,重塑自己在讲台上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