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丈高楼起于地基,对于一年级语文教学来说,这个“地基”由四部分组成: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思维,只有夯实这四部分的基础,才能建立起语文学习的“高楼”。拼音教学结束后,一年级语文教学就正式进入识字写字的阅读教学阶段。一篇篇课文学下来,学生要会认会写生字,要学会朗读,一节节课上下来,学生到底能达成怎样的效果?这需要老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准备和设计。
以往我在备课时总是先读课文,了解文本内容,再看教参,根据教参上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上课时我也总想着我要完成的目标,将我准备好的内容一环扣一环地教给学生,所以在课上总是会遇到预想不到的情况,上完课后总觉得有很多遗憾和缺失。细细想来,这样的缺失是因为我总想着教给学生什么?却很少想学生需要什么?备课首先应该备学生,如何备学生?上《看菊花》一课时,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根据学生学情制定目标
备课时首先要思考学生的需要,再制定教学目标。上《看菊花》一课时,我根据学生学情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 学生第一次遇到分自然段的课文,要讲清楚怎么划分自然段。
2、 要着重指导朗读,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上多给学生朗读的机会,通过朗读感悟课文的意思,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意思,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3、 坚持随课文识字,重点写较难的“我、也、片”三个字。
从目标的设定可以看出,这一课我将朗读作为重点训练,因为前面几篇课文都是小诗,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容易读好,而这一课课文变长变难,句式也变得长短不一,朗读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备课时应该设计如何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上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在学生读不好的地方老师要进行示范朗读。学完这篇课文,要让学生知道甚至达到朗读的基本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语言风格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善于接受较为夸张和有趣的语言,语言过于平实和生硬,他们就容易失去注意力,很难坐得住。《看菊花》一课的一个知识点就是要讲解怎么划分自然段,我原本的设计是这样的: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我们之前学习的课文都是一行一行的,这篇课文开始有自然段的划分了,怎么区分自然段呢?
这样的语言显得比较生硬,毫无生气,后来改为: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出示一篇诗歌,让学生进行对比),今天我学的课文和以前有什么不同?这篇课文是由自然段组成的,找自然段还有一个秘密呢?你发现了吗?
发现秘密的方式很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后来我也经常在教写字的时候让孩子发现汉字的秘密,孩子们很感兴趣,一听说有秘密,都竖起耳朵、睁大眼睛认真学。
另外,设计语言时还可以细致反复,这样也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在教学其中一句话“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要让学生感受到数量由少到多,读出变化来,就要不断引导学生感受,这时候的语言更应该符合他们的特点,激励他们一遍遍朗读得越来越好。我是这样设计的:
小朋友们,瞧,(摸一名学生头说)这就是一朵菊花,看多有精神,“一朵”表示“一”,(摸另一名学生)这儿还有一朵,那儿还有一朵,几朵了?不止一朵,我们可以用“一朵朵”来表示,读好“一朵朵”这个词。
哎呀,再看,这儿还有一朵,它们三朵五朵凑在一起说悄悄话呢,那凑在一起的这几朵就叫“一丛”,这儿有一丛,那儿有一丛,许多丛就是“一丛丛”。读好“一丛丛”这个词。
那么一片呢?这儿一丛,那儿一丛,连成了一片,许多片就是“一片片”,读好“一片片”这个词。
是呀,一眼望去,菊花从一朵朵、一丛丛到一片片,越来越多,看都看不过来了,三个词连起来,你怎么读呢?
学生读后评价:
哎呀,你真棒,声音越来越好表示菊花越来越多。
你用越来越慢的方式表示越来越多,真会读书。
用接近儿童的语言走进学生中间,引导他们理解词语,读好词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预设学生的问答
有时候问一个问题学生答得五花八门,会让我顿时无言以对,不知从何接起,所以在备课时应该预设好几个学生可能会回答的方向,做到心中有数,他答得再五花八门,老师都应该应对如流,再拉回主题。
例如在《看菊花》这一课我问“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时?”我本以为学生一定能说到自然段,所以没有进行预设,结果试上的时候学生回答:“这篇课文变长了”、“这篇课文变难了”时,缺乏教学机智的我没有立刻接过话顺势引导到自然段,还是请同学继续说。如果预设一下他们说不到自然段可能会怎样说,那么就可以节约时间直奔主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设置问题后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他们会怎么答,从而让教学更从容。
只有备好一节课,才能上好一节课,备好一节课的要素有很多,备学生却是我经常忽略的一点,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我要更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学情,关注他们的接受度,上好每一节课